3月3日,电影《流浪地球2》在浙大紫金港校区校园剧场展映,电影放映结束后,导演郭帆、B组导演孔大山、美术指导郜昂来到现场与浙大学生交流互动。
现场,计算机专业、机器人专业的同学轮番提问,郭帆直呼:“同学们饶我一命,问题稍微简单点!”还有同学拿出了自己编写的“杭州地下城日报”,校友掏出珍藏的与刘慈欣的合影……一场路演,惊喜连连。
路演现场 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欧阳雨轩摄
同学 问题稍微简单点好吗?
郭帆等主创三人在台上一站定,台下学生提问的手就举了起来,甚至等不及主持人说完开场白。
学生积极举手提问 欧阳雨轩摄
第一位提问的女生是浙大计算机专业的研一学生,她上来就抓住了电影中的一句台词发问:
“电影中MOSS(《流浪地球》中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说它通过学习图丫丫(电影中角色),完成了自我意识的迭代和发展。郭导你是否能展开讲一下,MOSS到底从图丫丫的数据里学到了怎样一种人类的思维习惯?还有为什么图恒宇是个变数?”
郭帆听完直呼:“同学们,饶我一命吧,问得问题稍微简单点!”
他表示,从剧本创作的逻辑讲,可以从社会学层面上来看待人工智能的问题,“所有技术都有风险,它其实是个双刃剑,我们需要保持一颗警惕之心”。
后来,另一位机器人专业的学生注意到了电影中许许多多的机器人种类,他提问:
“在当初艺术创作的阶段,对电影中要出现的机器人种类以及他们的功能有着怎样的考量?比如:门型机器人是如何设计出来的,以及他们在现实中是否有原型和参考?”
他还一口气来了段“机器人贯口”:“在未来的电影中是否会有更多种类的机器人,比如纳米机器人、水下机器人、软体机器人、可变形机器人?”
电影中的门框机器人 图源《流浪地球》官方微博
电影美术指导郜昂回答,门框机器人其实含有“家”的意义。《流浪地球2》上映后,门框机器人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造型如门框,文能安检挡潮水,武能战斗做任务。
郜昂表示:《流浪地球》(系列)其实讲的是一个回家的故事,我们所有人都要回家,而家可以用门框来具象表达。而可爱的机器人“笨笨”则是应用于月球发动机建造的一个模块化单体。
《流浪地球2》中的机器人在美学层面上尽量放大实用美学,郭帆说:“我们今天在好莱坞电影中看到很多拟人化的机器人,但我们(在电影中)想的是保留功能性,比如门框机器人两条腿就足够了,又能当门又能当盾,还能挂衣服、当单杠,披上布还是帐篷。”
回答问题时,主创们反问这位同学:“你觉得我们设计得好吗?你觉得哪里好?”
同学回答:“哪里好我不直接说,我只说我买了三个‘笨笨’(模型)!”
路演现场 欧阳雨轩摄
浙大学生和校友给郭帆准备了不少惊喜
电影路演现场,浙大学生和校友纷纷“整活儿”,导演郭帆反而成了接受惊喜的人。机器人专业的学生提问完,就给郭导送上了一个自己研制的手掌大小的小型无人机,还有学生送上了自己创编的“地下城日报”。
学生展示“脑洞大开”的“杭州地下城日报” 欧阳雨轩摄
《流浪地球》第一部剧情中,岩浆渗入杭州地下城。浙大的同学们开发“脑洞”,围绕电影中的“蚯蚓干”、“太空电梯”各种细节进行创编,创办了一张“杭州地下城日报”。主编的同学还悄悄在报缝中“催更”,希望郭导“一天只睡四小时”,尽快让《流浪地球》第三部上映。
郭帆在微博晒出“杭州地下城日报”的“催更”信息
郭帆表示,电影第三部的故事在写第二部剧本时已经有了一些想法,在每一站的路演中主创们也在不断积累灵感与素材,动画、短片和剧集等衍生类别也在规划中。
一位毕业多年的浙大校友放大了一张与刘慈欣的合影照片来到了现场,他说,这是14年前刘慈欣来到浙大西溪校区参加活动的照片。
不仅如此,他还举着两本《科幻世界》。2000年,刘慈欣的小说《流浪地球》首次刊登在《科幻世界》月刊上,获得了当年银河奖特等奖。这位校友说,这两本一本是自己在几年前购买的;而另一本《科幻世界》是一位浙大2002级的学长保存了23年的原件,希望能让电影主创在杂志上签名留念。
浙大校友介绍两本《科幻世界》的由来 欧阳雨轩摄
郭帆笑着说:“我还以为,你要把这本书送给我呢!”
校友说:“我的这本可以送给你,但有一个条件,不知道有没有机会让我在第三部里有个镜头!”
郭帆大声回答:“好!”
欧阳雨轩摄
其实,《流浪地球2》已经上映月余,郭帆表示,最近主创团队在各个高校路演,效果已经与票房关系不大了。
“我在高中一年级的时候立下志向,决定去做科幻片,追梦了二十多年,”郭帆说,“所以我就想去学校,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也许我们的电影能够带给大家一点点启发,也许那颗勇于想象的种子可以埋在土壤里,有一天它可以生根发芽,长成大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