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古开今——再议张其凤书法“师造化”创作理念
2023-03-03 16:48:02

在如今的书画界,当人们谈到“师造化”,脑海中首先想到的一般都是唐代张璪所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重要的绘画美学理论。在这一命题中,“造化”指的是“大自然”,“心源”则是指“创作者内心的感悟”。对于绘画而言,依托于大自然,创作者可随性地加以形象构造、创新,做到有形有神,似乎并非难事。而对于较为抽象、仅依靠线条的各种造型的书法艺术,又该如何像绘画那样做到“师造化”呢?

作者:张其凤

作品:倪瓒诗二首

尺寸:33cm×33cm

原作价格:15000元/幅

想要回答好这个问题,我们理应要回归到文字的本源上,书法艺术归根结底还是汉字的艺术,是线条造型的艺术。众所周知,中国汉字的起源于甲骨文,是早期殷商时期的先祖们利用自己的思想意识将大自然中的事物进行模仿和再现,他们使用石头等利器将文字刻在龟甲与兽骨上,即为现在的甲骨文,毫无疑问,其中的龟甲、兽骨等材料显然是来自于大自然之中。根据后来进一步的考证,证实了古文字中的这些“物”其实大多也是师于自然的,因此在文字之始,它们大多也是师于“形”的,例如,最初甲骨文中的“日”“月”“人”等。只是随着汉字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演变进化,似乎象形的甲骨文越来越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其实不然,中国传统理论中的‘书画同源“理论,恰恰证明了书法也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大自然是艺术创作的根本来源,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艺术,终究是离不开大自然的熏陶和启迪,绘画是如此,书法亦是如此。

作者:张其凤

作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尺寸:34.5cm*34.5cm

原作价格:15000元/幅

纵观整个中国书法史,同样不乏书法“师造化”的经典理论,古有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其《书谱》中提到的“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所能成。”孙过庭虽不提倡将文字的形态描写成自然事物的形态,但还是要让人们在作品中感受到自然的气息,由此可知,真正的书法并不完全照搬模仿自然的形态,而是要将自然万象的精神意趣自然而然地融汇到作品当中。到了近代,“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也曾在一首论书诗中写到“我书意造本无法,随手写来适中之,秋水满池花满座,能师造化即为师。”在这里,他明确提出了书法学习亦要“师造化”的重要书学思想。林老指出,书法艺术创作不单单要阅读古籍及古人的作品,还要做到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和素材,将大自然当作是书法学习的对象,它同样是书法取法的重要来源渠道。由此可见,“师造化”之于书法,一样具有不可言喻的重要性。

作者:张其凤

作品:《六祖坛经》

尺寸:31cm*21cm*10

原作价格:88000元/幅

及至当代,主张书法“师造化”的代表性书家当属著名学者型书法家张其凤教授。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在书坛中创新性地提出了“两面神”的书法创作理念之后,他便一直坚持实践“师造化”的创作模式和“两面神”的创作主张。曾有人指出,张教授的“两面神”理论其实是脱胎于石涛的“一画论”与他的“一笔论”。此理论虽然借用了古罗马之神“雅努斯”作为艺术创作的隐喻,但其实还是植根于中国式的表达,在本土文化中亦有深厚的思想底蕴。老子的《道德经》中说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绘画讲究一画出则两面生,轻重疾徐、浓淡干枯、阴阳向背、疏密离合,种种对立统一产生,进而森罗万象无穷无尽。绘画尚有“一画论”,书法亦如此。张教授还曾说过:“一笔判生死,气格见高低。”无论绘画还是书法,都十分讲究“一”的重要性,再结合老子的“一生二”,故其“两面神”创作理念的实质是“即从各种对立统一中寻找更高级的辩证思维方式,再从完全不同的两极中构想出统一且高级的创造性思维”。正如张其凤“两面神”创作理论所启示的那样,一面寓意过去,一面象征未来,书家挥毫,其中兼含着“师传统”的积淀和不拘泥一格的再创造。可以肯定的是,张其凤教授的“两面神”创作理念不仅是其书法创作中的具体实践准则,更是其融汇各家于一体之后的再创新。他从文艺理论、中国古典哲学等各个领域汲取多种“对立元”,并创造性地在符合当下文化语境的前提下,赋予了它们新的思想内涵;还从形态学、动力学、色彩学、哲学、书体等多个方面,建构起内容更加广泛、意蕴更为丰厚的“对立元”。

作者:张其凤

作品:《云兴霞蔚》

尺寸:68cm*68cm四尺斗方

原作价格:8000元/幅

再回到最初的问题书法该如何“师造化”上,张其凤教授对此有着十分独到的阐述,首先他从文字的诞生说起,阐明了文字产生的原动力正是来源于大自然。后又进一步论述古代书法家主要的三个书法取法之道:造化、古人、心灵。他明确谈到:“时代愈前,愈要重视第一通道(造化)”,故将造化排在了首位,由此可见其与书法之间必然的内在关系。

作者:张其凤

作品:《读书便佳》

尺寸:68*68cm四尺斗方

原作价格:8000元/幅

最后,还需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关于书法“师造化”理念,张其凤教授并非是倡导纯粹化的“师造化”,而是更着眼于从造化中汲取灵感,吸收力量,从而可以进行自我心灵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再融合、再创造,进而达到融合造化、传统及心灵三方面的境界。应该说,张其凤老师所倡导的书法“师造化”创作理念可谓是始于造化,陷于传统,终于心灵。

△张其凤,美术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二次获得兰亭奖,出版专业著作十一部,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三十八篇。是一位学术水平高、书法专业综合能力强、市场高度认可的书法教育大家。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