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00亿斤以上,确保全市蔬菜产量稳定在2000万吨以上,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2023年徐州市委一号文件《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文件提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立足市情农情,突出综合产能强、科技装备强、产业主体强、功能效益强、竞争能力强,加快建设农业强市,为建设农业强省贡献徐州力量。
扛稳扛牢稳产保供责任
强化农业科学技术支撑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扛稳扛牢稳产保供责任,仍然是今年市委一号文件聚焦的“头等大事”。2022年,徐州市全年粮食总产超百亿斤,实现“十九连丰”。
今年市委一号文件继续把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摆在首要位置,目的就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一号文件精神,把自己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固。
《意见》要求,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生产储备利益调节机制,健全完善种粮激励扶持政策,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50万亩以上,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00亿斤以上。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确保稳定在615万亩、产量稳定在2000万吨以上。加强生猪产能逆周期调控,推进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科技创新和物质装备水平的支撑,今年市委一号文件着眼于农业科技的“强化”与“提高”。徐州将启动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整体推进市创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8%,持续推进“宜机化”生产技术条件在农田建设、农业园区和设施农业中的应用,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推进“良种供给”和“企业扶强”两大工程。组织攻关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核心种源、生物育种、智能农机装备、数字农业等领域核心技术突破。推动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启动市级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积极对接“苏农云”和“苏乡云”数字化平台,建立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应用新机制。徐州将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年新建高标准农田23.29万亩、改造提升27.6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2.68万亩。探索多种形式管护模式,确保工程效益长久发挥。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现农田能灌能排、旱涝保收。
大力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扎实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产业兴旺是关键。产业兴旺是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聚焦乡村产业振兴“重中之重”,市委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等具体举措。徐州将聚焦延链、补链、强链,提档升级粮油加工、畜禽加工、果蔬加工3大主导产业,新增规模以上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40家左右,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产值达到900亿元以上。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品牌,力争“农香徐来”市域公用品牌授权产品销售额突破1亿元。更高水平培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业重大项目建设,新招引投资亿元以上精深加工项目20个。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
深入实施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健全衔接项目和资产联农带农机制,强化269个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和57个省际边界村帮扶,进一步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两不愁三保障”政策,筑牢兜底保障防线。徐州将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支持农民就业创业增收,全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5%左右。实施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和稳就业职业技能培训计划,落实各项稳岗纾困、创业扶持政策,促进返乡下乡农民工、农村新增劳动力充分就业。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关键。徐州将支持多形式盘活集体资源资产资金,积极探索物业租赁、资产盘活、生产服务、农旅融合、入股合作等措施,确保全市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发挥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作用,规范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流转交易行为,推动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全部实现线上交易。
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今年市委一号文件提出高水平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同步推进稻田甲烷减排,畜禽低碳减排、渔业减排增汇、农机绿色节能,加快侧深施肥、精准施药等机械装备推广应用,推动可再生能源替代,大力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大力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确保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3%以上,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统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实施农业生态保护修复,促进农田生态环境改善。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市的“应有之义”。市委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收得彻底、治得有序、管得规范、用得高效”要求,全面实施农村公共空间治理行动,确保各类集体资源资产应收尽收。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按照“集中连片、整村推进”的原则,新建改造农村户厕新17.8万座。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完成50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2%。提档升级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全年改善农村住房条件1.8万户、改造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1000户以上。
农村现代化,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徐州将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深化推广“马庄经验”,统筹推进文明创建、文明实践和文明培育,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开展文明婚庆、文明殡葬、文明祭扫集中行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推进平安法治乡村建设,健全农村地区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体系。
加大财政支农投入
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
今年徐州将加大财政支农投入方面的力度,确保力度不减,总量增加,结构更优。统筹安排土地利用计划,对农村村民住宅用地计划应保尽保,单列不低于5%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专项用于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用地。优化金融惠农服务,引金融活水助乡村振兴。
建设现代农业强市,有力的政策拉动不可或缺。《意见》明确,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强化“三农”政策支撑保障力度。徐州将深入推进沛县国家级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积极推广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成功经验,全面建立农村宅基地线上审批制度。深入稳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优先盘活利用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指导有条件的地方,按照群众意愿积极推广农户承包地“小田变大田”,推广“股田制”经验做法,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持续加强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努力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巩固供销、林业、农业综合水价等改革成果。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与此同时徐州强化“两带”引领示范,规划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示范带,扎实推进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四大类重点工程,打造一批富有黄河故道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特色田园乡村和“水美乡村”。规划建设五环路都市农业示范带,通过连接若干个小循环或大循环的旅游线路,实现景、镇、村、路有效衔接,构建“聚力亮点、以线串点、织线带面”的城郊都市农业风景线。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为培养农村人才队伍,徐州深入实施“彭城新农人”培育行动,充分发挥“徐州市新农乡村振兴研究院”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新农学院(徐州)”作用,整合培训资源,面向基层干部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专题培训。深入实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健全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人才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