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灯旋动、皮影戏说故事…元宵花灯里的“剪纸大赏”如今已不见
来源:紫牛新闻
2023-02-04 20:19:46

中国古代过年包括迎年、贺年、闹年一系列民俗活动。元宵节是年节的高潮,俗称“闹元宵”,也是中国的“狂欢节”,有观灯、赛灯及各种娱乐盛会。

南京民国时秦淮灯市传统荷花灯等

采访中,南京民俗专家陈竟告诉记者,古代元霄节花灯里的剪纸丰富多彩,几乎每盏灯里都装饰灯花剪纸,制灯艺人也是剪纸(剪灯花)艺人。宋代从剪纸影演变成皮影戏,明代上元“灯市”不仅是灯的世界,还是民俗剪纸展示会。

灯上有剪纸,

唐代流行旋动的“影灯花”

回溯元宵节闹花灯,要从隋代开国初年说起。陈竟告诉记者,当时隋文帝提倡节俭治国,对元宵节大闹灯火禁止颇严。到隋炀帝时,又开元宵节行乐之端。

到唐代时,元宵节活动盛况空前,尤其是唐玄宗开始,将节庆娱乐时间放宽到十四至十六日,出现了“灯轮”“灯树”“灯楼”,从王公大臣到庶民百姓无不出门夜游,观赏那争奇斗艳的花灯,以致“灯明如昼” “昼夜不息”“车马塞路”。有的人被挤得悬空而起,“有足不蹑地浮行数十步者”。

元缜《灯影》诗描绘了唐代元宵节灯影的盛况∶“洛阳昼夜无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见说平时灯影里,玄宗潜伴太真游。”

陈竟表示,唐代影灯很流行。当时影灯也称为“灯影”。《说郛》引《影灯记》“建灯楼”条云∶“(唐玄宗)在东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阳宫,大阵灯影,设庭燎,自禁中至于殿廷,皆设蜡炬,连属不绝。”敦煌三二八二背面《燃灯文》中云∶“龙仙夜靓,浮影卷来。”陈竟说,此“浮影”即指灯影。这种灯影,就是“剪影”,当灯笼点亮热气流动时,能显出各种旋动的美好影象。

这种影灯亦叫“走马灯”。浙江《西安县( 今衢县)志》载曰∶“元宵,街市张灯鼓乐。市井家,植竹木为棚,悬灯当道。更以纸剪走马诸灯,及为龙灯,周行巷陌,士民竞观。”具体描述的就是走马灯。这种旋动的“影灯花”不少是妇人所剪。司空图《灯花》诗中就写道∶“姐姐教人且抱娃,逐他女伴卸头迟。明朝斗草多应喜,剪得灯花自扫眉。”

宋代从剪纸影演变成皮影戏

“根据文献记载,民俗剪纸广泛应用到元宵灯会,大概是在宋代。” 陈竟表示,宋太祖赵匡胤做了皇帝后,下令将原来的元宵节由三天改为五天,表示“普天同庆”,所以宋代的元宵灯会格外热闹起来,观灯活动成为全民性娱乐。

据《岁时杂记》《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诸书记载,两宋时期的元宵节,府署、富室或设山棚,或造灯山、瀑布灯山或巨大的玻璃灯山,山上设置机关,点缀人物亭阁,再插以彩灯千盏,灯火之盛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民间更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的情景。

宋代制作花灯的材料、样式远胜唐代。制灯的原料除丝绸、彩纸、鸟羽外,还用羊角、琉璃和云母等物,制作的灯品种繁富。陈竟一一细数,镂刻金箔的鱼形灯;用皮影手法刻制的羊皮灯;用五色纸及菩提树叶作成的走马灯(影灯);用彩纸刻成花鸟夹于轻绡之中的夹纱灯;用罗帛制成的罗帛灯;用生绡糊成的方灯,美不胜收,纸灯中最引人兴味的是民间妇女巧娃扎成的花灯,上面粘贴各种剪纸花样,有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千姿百态。

宋代皇室百姓都爱看皮影戏,宋代皮影艺术蓬勃发展,一派兴旺。陈竟介绍,皮影戏演出时由民间艺人在灯光“亮幕”后操纵控制线竿,牵动形象,并配合戏腔情节、打击乐器,十分迷人。

明代皮影戏 佚名

南宋诗人范大成在《灯市行》一诗中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春前腊天后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叠玉千丝类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

“诗中提到的吴台(今苏州)影灯戏,即剪纸皮影戏。同时也写出当时剪纸和皮影工艺的精细。”陈竟说,范大成还另有记吴台“花灯” 诗,内有句云“灯边剪纸鸟飞飞”,可见影灯上有剪纸。《宋稗类钞》记载:时人制“羊皮灯,则镞镂精巧,五色妆染,如影戏之法。又有深闺巧娃,剪纸而成。尤为精妙。”

陈竟说,皮影是在宋代从剪纸影而演变产生。《东京梦华录》亦记载了北宋影戏演出的情况。元宵灯节,开封城内“华灯宝炬,月色华光”,许多街口设置了“小影戏棚子”。《梦梁录》记载:“弄影戏者,汴京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妆饰,不致损坏……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盖亦寓褒贬于其间耳。”

在江苏艺人手中,

隔层纱看花竹禽兽

元代的走马灯比宋代有新的发展。谢宗可的《走马灯》诗曰:飚轮拥骑驾炎精,飞绕人间不夜城;风鬣追星来有影,霜蹄逐电去无声。秦军夜溃咸阳城,吴炬宵驰赤壁兵;更忆雕鞍年少日,章台踏碎月华明。陈竟说,诗中不仅描绘了走马灯中剪纸人物的疾飞情景,还反映了灯影人物有“火烧赤壁”和“楚汉相争”项羽焚毁咸阳秦宫的故事。

元代浙江《大德乐清县志》载曰∶“里社笙歌达旦,通衢剪彩,与众共赏,与民同乐。”这里描写乐清民间元宵佳节的情景,足见乐清剪纸,在1000多年前就已经盛况空前。“乐清早期的剪纸依附于民间剌绣工艺,它最初只是起粉本的作用,譬如,帽花、鞋花、肚兜花等,形式单一。后来被元宵节龙船灯、鳌山灯、台阁灯采用,发展为装饰性强烈的细纹刻纸,在民间流传开来,形成独特的传统工艺。”

浙江乐清龙船灯

每逢新春元宵佳节,乐清县村村都扎起“龙船灯”“鳌山灯”“台阁灯”。“鳌山灯”高8米,长5米,宽4米,分为九层,每层阁楼均装有一台台绸制的古装戏曲人物。“台阁灯”装置在龙船上,高7米,长12米,宽2.5米,周身分为60档,每档中都装有古装戏剧人物,并配以动物。

在“龙船灯”“鳌山灯”“台阁灯”上,贴有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细纹刻纸和花胜。这些刻纸和花胜,当地称之为“龙船花”“鳌山花”“台阁花”。明代延长了上元“灯节”时日,灯市亦较前代繁荣热闹,玩灯赏灯胜于以往。当时苏州阊门内吴趋坊、皋桥、中市一带,灯铺多达一百余家;市上彩棚架叠,花灯通张,不见天日,远近乡农市民摩肩接踵,灯市盛况空前。

浙江乐清鳌山灯

陈竟介绍说,明代制灯彩艺人中,有个叫夏耳金者,擅以剪彩作为花朵,剪得十分巧妙,外面用透明洁白的冰纱罩上,里面点上烛火,火光内映,使得剪纸花卉分外醒目,所谓“有烟笼芍药之致”(张岱《陶庵梦忆》)。

这种“冰纱灯”,也叫“夹纱灯”,江苏也有。据《苏州府志》记载∶苏州有一位彩灯艺人叫赵萼,他也擅长制作这种灯。他先用剡纸剪刻出花竹禽兽的形状,染上浓淡的色调,再涂一层蜡在上面,夹到薄纱里面。这种夹纱灯就是不点蜡烛,在太阳光中也可以映出光明莹澈的花纹,好像从轻烟中看到美丽的花竹和飞舞的禽兽一般。

明代上元“灯市”不仅是灯的世界,

还是民俗剪纸展示会

“明代的彩灯十分丰富多彩,除了夹纱灯外,民间还有羊角灯、羊皮灯、料丝灯、走马灯,等等,这些彩灯上都少不了用剪纸装饰。”陈竟说,明代的灯景十分壮观,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张灯结彩。“灯山”“灯棚”“灯舫”到处皆见,观灯者人山人海。因此,上元“灯市”不仅成了灯的世界,而且成了民俗剪纸的展示会。

清代元宵灯节活动时间虽没有明代十日之久,但仍然十分隆重。各家悬灯于门首,街衢接竹为棚,击灯其上。各种花灯上用剪纸装饰。

清代,江南富商豪门为了炫耀和夸富,借元宵灯会之机不惜堆彩叠翠,装点门脸。一些大的行业,如扬州盐行、浙江硖石米行为招揽各地客商和观灯游客,扩大行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也要大张旗鼓地为本行业扎制彩灯,这为灯彩剪纸的兴盛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嘉庆《重修扬州府志》载曰∶“郡城自十三至十八夜市,架松棚结幔悬灯其下,观者踏臂行游,漏尽不休。更有龙灯、花鼓、杂技喧阗。各灯肆斗巧夸奇,更弦人目。”

陈竟表示,争奇斗妍的花灯中,唯走马灯精妙绝伦。《燕京岁时记》描写:“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困团不休,烛灭则顿止矣。”

灯中车马、人物追逐不休。其形象有绘画,也有剪纸。除了走马灯外,清代的夹纱影灯也很精彩。据《桐乡县志》载曰∶“浙江长兴县沈羽宸,就是乾隆年间擅制夹纱影灯有名的艺人。他制作的夹纱灯特别精致,其人物花鸟,俱有飞动之势,名扬长安城。” 清代,山西河津一带元宵节前后也流行走马灯,不过当地叫“转灯”,灯面上均饰以各种剪纸图案。

山西河津转灯

“花灯里都有传统文化内涵,可是遗憾的是,现在不少花灯艺人不会剪灯花,只会画,或电脑画,甚至搞成卡通画,失去中国花灯的特色,缺乏传统文化内涵。”陈竟说,咱们花灯的文化传统不能丢。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陶善工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