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宿迁市泗洪县金锁镇的董修才老人与党同龄,在战争年代,他浴血沙场,保家卫国,出生入死;复员返乡后,他不忘初心,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共产党员的初心本色。1月29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从泗洪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了解到,103岁的董修才老人于1月16日下午去世。
其家人表示,董修才老人生病卧床了一段时间,全家人看着日渐消瘦的老人,都希望奇迹发生,一大家子一起欢度兔年春节,但老人终究没能挺过来。镇村领导、退役军人服务部门领导和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来了,为失去这位抗战老兵而感到难过。
投身革命打日本鬼子
董修才生于1921年9月,和很多贫苦家庭的孩子一样,董修才有一个不幸的童年,小时候家里很穷,8岁便开始给地主放牛,每天饥一顿饱一顿。成年后,由于家中没有土地,他只能给地主家当长工。
1942年12月,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四师师部驻扎在泗洪县境内的大王庄,每天到周边村子里宣传抗日,热血青年纷纷报名参军,投身到抗日战争中。看到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已经成家的董修才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然报了名,成为一名新四军战士。
参军后,凭着年轻力壮肯吃苦,董修才积极向战友学习如何瞄准、如何隐蔽、如何打枪,夜间行军如何辨别方向,如何打游击战,很快就掌握了战斗要领。1943年秋季的一天,在苏北泗阳县庄圩乡境内,董修才所在的队伍遭遇了一小股日军。这是他经历的第一次战斗,董修才生前回忆说:“两军相遇,立即开战。由于我们人少,而且没有像样的武器,只能边打边退。” “敌军占着武器的优势发起猛烈攻击,我们如果硬拼的话胜算不大。但是,我们擅长打游击,就趴在战壕里、躲在草丛里,哪里有敌人冒头就打哪里。”在这场战斗中,董修才因不惧敌军、英勇战斗,1个人打死了6个鬼子,被评为“战斗模范”。
从参军抗日到日本鬼子投降,董修才参加了大大小小几十次与日军的战斗。正是因英勇善战、表现突出,1945年4月,他在战场上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中他光荣负伤
打跑了日本侵略者,本以为可以过上太平日子,但是,解放战争硝烟再起,董修才和战友继续战斗在前线。
1948年3月18日,董修才所在的华东野战军苏北兵团向盘踞在盐城一带的国民党军发起战斗,战斗残酷。战斗中,董修才和4名战友在战场上架设电话线。架线过程中,2名战友不幸中弹牺牲,董修才的右小腿腿骨也被炮弹炸断,右小腿血肉模糊,战友们架着他立即后撤,连抬带架走了一段路,恰巧旁边有块芦苇地,战友便折了把芦苇临时固定止血,待转移到后方时天已经黑了。因伤口没有得到及时消毒清理,加上骨头被炸掉一块,董修才的小腿可能要截肢,“缺了腿就没法打仗了,我坚持不截肢”。
后经过治疗,腿是保住了,但因缺了块骨头,走路一瘸一瘸的,更不能负重和行军打仗了,董修才只好忍痛向首长提出,含泪离开了部队。
复员返乡他不忘自己是共产党员
1948年8月,董修才复员返回苏北老家,被评为三级因战残疾军人。在农村,因为是共产党员和残疾军人,他先后担任生产队副队长和仓库保管员,他坚持早出工、晚收工,和群众一起干农活,耕田犁耙、开荒种地、兴修水利,事事都带头干、抢着干,甚至一个身体健全的壮劳力也干不过他,大家都劝他说,你是战斗英雄,身体又负过伤,干活不要太拼命。
董修才说,自己是共产党员,就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为普通群众做榜样,如果自己偷懒耍滑不带头,怎么发挥共产党员的带头作用呢。
董修才的儿子董道怀回忆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一穷二白,经济匮乏,生活艰苦,家家都缺吃少穿的,那时董修才是生产队的仓库保管员,负责看管集体的粮食,他工作认真负责,不讲情面,任何人都甭想从他那里多弄到一粒粮食。
有一次趁父亲不注意,董道怀偷偷装了几把豆饼带回家,后来父亲知道后,狠狠地打了董道怀一顿。全家人当时对于父亲的古板和较真都不理解,抱怨父亲没有人情味,一家人都不愿搭理父亲。董道怀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回过头来看父亲当年的做法,才知道父亲真的是大公无私,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本色。
再后来年龄大了,不能干农活了,董修才也不闲着,周边村民都知道,董修才是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战士、残疾军人,便经常来到老人家中,听老人讲革命故事,老人也非常乐意,每次讲故事都意犹未尽。董修才也会时常摇着轮椅,穿上佩戴领章帽徽的老式军装,不厌其烦给村里的年轻党员、干部、群众和孩子们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弘扬烈士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大家的爱国情怀。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王塞塞 通讯员 梁广伦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