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奇幻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火出圈,第三集《林林》的主题是身份认同,同样引发观众热烈讨论。可化为人形的小狼林林与母狼生活在雪原深处,但她无法忍受孤独,一直渴望拥有同伴,经常化做小女孩,出来跟人类的孩子们一起玩耍,贪图这种陪伴与亲近,而忽略了人狼界限,最终付出惨痛代价。
由此,“人际交往中的界限感”话题,在网上引发讨论。记者注意到,很多网友还联想到,马上春节,各种人际关系将集中呈现,其中的界限感又该如何拿捏呢?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姜冰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也给出了一些建议。
《林林》引发“寻求身份认同也莫忘界限”的热议
在《林林》中,小狼林林与人类孩子一起玩耍时,一个男孩拿出一只动物牙齿,说是父亲打猎得来的狼牙,林林闻了闻说这是狗牙。
而后林林因为换牙,掉了一只狼牙,母狼将这颗狼牙埋了起来,林林趁母狼睡着,挖出了狼牙并带去向人类孩子炫耀展示说这才是真狼牙。这时猎人们出现,他们觉得蹊跷,设套邀请林林到家里做客,林林忘记了母狼的告诫,大快朵颐人类食物,不幸显形。母狼救女心切而被猎杀。
该短片导演杨木曾向媒体表示,关于身份认同,很多人可能都有体会,在生活的某个阶段,会羡慕一些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但实际上,当真正进入到那里,可能会丧失自我。
对此,不少心理专家也在网上参与了讨论,他们表示,无论是人与狼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都需要一个安全的距离,都需要培养“界限感”。寻求身份认同也莫忘界限,因为有“界限”,才会让美好更长久,一旦被侵入,就会感觉到威胁,打破心理平衡,破坏信任基础,甚至导致关系的破裂。
“君子之交淡如水”,就是一种具有界限感的人际关系
看完《林林》,姜冰告诉记者,其实“界限感”既是自我的防护,也是彼此的尊重。
由此,她想到了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缺乏界限感的现象。举例来说,小A和周围人相处的时候,总是好奇对方的生活状况,常常打听个没完没了。对方不愿说,小A仍然追问不停,直到朋友渐渐疏远;小B一直忙着照顾家人的生活,尤其是对孩子更是无微不至,孩子的衣食住行、人际交往、兴趣习惯都在小B管控范围内;小C喜欢向朋友倾诉烦恼,常常在深夜缠着朋友聊个不停,希望能够得到朋友的反馈和安慰……
“界限感,是指能把不同关系的人保持在不同距离上的感知力。”姜冰认为,人本身是具有社会性的,每个人都有社会交往的需求。同时,人作为独立的个体,需要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保有界限,当这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就会产生界限感危机。界限感的丧失意味着在人际关系中丧失了主导权,就好像自己的事不是自己说了算,这会造成心理冲突,势必会影响生活。
所以,“界限感”意味着对自己的清醒认知——我是谁,我愿意跟谁交往,相处的分寸是什么?这种界限会让我们清楚,什么是底线,不能为了迎合谁而无条件难为自己。
同时,“界限感”意味着对别人的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样,己之所欲也不一定要施之于人,因为人与人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尊重对方的感受,维护其尊严,这同样也是对彼此关系最大的保护。
她认为,“君子之交淡如水”,其实说的就是一种具有界限感的人际关系。人都渴求亲密关系,但是过于亲密,会对双方造成一种无形的压迫和困扰,反而不利于关系的稳定和持续。
图 | 视觉中国
同时,没有边界意识的人也难以获得自我成长,当一个人把精力都消耗在别人身上,用掌控别人来证明自己存在时,正说明自身是缺乏自信和能量的。
边界若被打破,情绪就会发出警告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或对方的行为是否突破界限的呢?姜冰分析表示,其实这种心理意义上的边界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范围,这条界限与人和人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亲密程度、互动方式相关。
同时,这个边界又是动态的。在不同的环境里、不同的心态下,边界感是移动的。每个人的感受不同,所以边界感的范围也是由个体主观确定的,自己为自己画了一个安全范围,他人在这个范围外是被允许的,越到这个范围里就会感到被侵犯。
“不过,对我们来说,别人有没有触犯到自己的边界,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直观感受一下。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与自己相关的话题如果给自己一种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感觉,那么对方就可能突破了界限感。”姜冰以《边界意识》里的话来告诉记者,“你的界限就是你的情绪,边界只要被打破了,就会发出警告”。
那反过来,当我们去关心他人的时候,也可以留意自己的关心是不是对方需要的,是不是让对方觉得不合适不舒服了。
尤其注意的是,你认为的需要和对方的需要是不是一致;是不是仅仅只是你认为对方需要的,而不是对方真正需要的;对方有没有明确表现出需要你的这份关心。
自察界限感缺失的来源,或许就能解决问题
同时,姜冰还告诉记者,其实也不要担心,如世间的大部分能力一样,界限感也是可以通过学习习得的。
自己心中先有界限的概念,明白人与人之间是有边界的,要拥有个人的边界,同时也要不侵犯他人的边界。以上面提到的几个例子来看,比如小A,因为对界限没有明确的认知,才会不停地侵犯他人的边界。
树立界限感,要敢于拒绝他人跨越边界的行为,很多人碍于面子,容忍对方做出越界行为。与其责怪对方没有边界感,不如自己为此负责,敢于做自己。同时,自己的意志不可强加到别人的身上,哪怕是出于好心。小B就需要树立边界感,自己要掌控的是自己,而不是家人。
觉察分析自己界限感的缺失来源于哪里?找到问题根源,也许就能解决问题了。《林林》里林林的界限感缺失或许源于孤独。狼是群居性动物,林林作为狼,是孤独的,她只有妈妈没有爸爸,也没有其它同类。同时,她作为一个孩子也是孤独的,正是渴望同伴的年龄,她渴望友谊。加倍的孤独导致她跨越边界,导致了悲剧。小C的界限感缺失同样也源于孤独,所以才会抓住别人不放。在这个时代,想要获得自身的成长并不难,有很多机会和方式供自己选择。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
延伸话题>>
人际交往高峰到来, 春节聚会也要注意“界限”
马上就要过春节了,一年一度的同学聚会、朋友聚会、家庭团圆即将到来,人际交往最高峰期即将开启,如何在这些人际关系高密度来往之前做一些界限感的预备或准备呢?姜冰也给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对“保护自己隐私、拒绝他人某些话题”这件事保持坦然的态度,这是你的权利,拒绝他人并不代表你不尊重他人。
长辈关心小辈的个人生活是一种难以改变的社交习惯,与其生活的时代和环境有关,自己很难觉察和改变,遇到这样的情况要灵活应对。
其次,爱交流的人要注意的是,不要一味只谈自己,可以聊的话题最好是与大家都有关,比如关于过去温暖时光的回忆、兴趣爱好、最近流行的书籍影视、美食与健康等等。当发现有些话题可能会触碰到别人的边界时,就不要轻易提起,如果不小心触碰了,应巧妙转移话题。
另外,如果自己不想参与过多,那就做一个倾听者吧,任何一个聚会都是需要倾听者的。
最后,姜冰总结表示,建立规则的目的,其实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更好地行使自由。同样,建立界限感,是为了保持交往中各自人格的独立,这是稳定社交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有了这个保障,才能享受更高效更自由有意义的社交。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李海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