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民 南京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等。
2022年9月18日,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迈皋桥新院区正式搬迁。南医大二附院也形成了姜家园、萨家湾、迈皋桥三院区齐头并进,一院三区发展新格局。近几年来,南医大二附院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很多创新的服务模式已被患者切实感知。而这些服务模式创新的背后,既是医院管理层敢于刀刃向内进行变革的勇气,更是将患者始终放在心中的那一份情怀。在迈皋桥院区试运行两个月后,记者采访了南京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二附院院长顾民。
“诊区办”“床边办”
解决就医痛点,从患者最不满意的地方入手
历经几代人深情记忆的南医大二附院,是原下关乃至大半个城北地区人民心中的健康守护者。今年全新启用的南医大二附院迈皋桥院区则是落实栖霞区政府、南医大二附院“院府合作”战略合作协议的重要环节。“随着迈燕地区快速化发展,老百姓对医疗的需求也快速增加,二附院有责任有义务为老百姓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顾民介绍说,新院区设置床位326张,结合地区发展,整合各优势学科,提供集预防、保健、诊疗、康复于一体,重点打造心血管病、生殖、盆底、急救以及健康管理等多个优势学科和中心,大大方便了周边地区百姓的健康需求。
记者近日在南医大二附院迈皋桥院区采访时发现,虽然是周一上午,但是大家印象中公立医院门诊环境拥挤、看病排队的现象并没有出现。这是因为二附院迈皋桥新院区门诊实行的是“诊区办”模式,每个楼层都设有综合服务台,兼职多种服务功能,收费、挂号、导医、医保咨询等就医流程均可在各楼层一站式完成。
这样的服务创新模式,在二附院遍地开花。早在2020年4月,医院就开始在姜家园院区推广“床边结算服务”——患者无须来回奔波,出入院都可以在每个病区的护士站完成。在此基础上,二附院还进一步推出“床边办”融合服务模式,将服务延伸到至床边执行医嘱、康复训练,床边母婴护理、床边点餐、床边检查、床边预约护工等不同方面。无论是“诊区办”还是“床边办”,目前都已在医院三个院区全面推广。
如何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顾民说,首先就要以患者的视角来看服务流程。基于这种考虑,医院在深入分析了解病人求医过程中的痛点基础上,选择从患者最不满意处入手,重塑服务流程,创新整合多部门力量形成融合服务模式,“医护人员‘多跑路’、仪器‘多移动’,让患者‘少跑腿’,真正把方便留给患者。”
“大专科、小综合”
看病不用辗转 打造全周期的服务模式
看病不用东奔西跑,就能找到各个科室的专家、享受最优质和便捷的服务,这是很多患者的期盼。“结合医院的发展需求和当地近30万人口的就医需求,加上当地交通位置的考量,我们将几个中心整体搬迁到了迈皋桥院区,形成了‘大专科、小综合’的特色。”顾民介绍说,“首先迈皋桥院区建了创伤中心,这是考虑到迈皋桥地区属于交通枢纽地带,在这里建立创伤中心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还能带动急诊学科的发展。”同样的,心血管疾病的抢救是在和时间“赛跑”,迈皋桥地区距离主城优质医疗资源较远,出于这一考量,医院将心血管中心整体搬迁到了迈皋桥。
记者了解到,作为该院的拳头科室,南医大二附院的心血管中心整体搬迁到迈皋桥院区后开创了全新的就医模式,不仅整合和心内科和心外科的优质学科资源,还参考国际一流医院心血管病中心的空间结构设计,将常规手术室、复合手术室、监护病房、普通病房以及心脏康复治疗等流程整合在一层楼,最大限度保证病人诊治过程便捷顺畅。同样整体搬迁到迈皋桥院区二附院的生殖医学中心,将二附院原迈皋桥院区妇科、产科、新生儿科全部纳入,从备孕、助孕、怀孕到新生儿出生,为孕产妇提供一站式服务,打造以生殖医学为龙头的妇产儿一体化全生命周期服务新模式。
也正是出于“以患者为中心”的办医理念,去年6月,医院推出了全新公益医疗品牌 “健康大篷车+专科轻骑兵”,三甲医院专业医疗人员以及车载专业设备每周驶入社区,采用固定10个社区+巡回社区的健康巡回义诊形式,提供“上车即入院”,从“挂号-就诊-开处方-缴费-药品快递到家”的全程化就医服务。
“基层医院里一些像眼科、皮肤科、口腔科这些专科方面相对还比较薄弱,这个也正是我们三甲医院的优势。让我们的患者少跑路,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解决好老百姓看专科病难的问题,也是体现我们作为公立医院的责任担当。”顾民说,截至目前,“健康大篷车+专科轻骑兵”行驶5000余公里,巡回全市50余个社区和企事业单位以及公共场所,为近2万居民开展了健康义诊和专科诊疗。
“创新促发展是根本之路”
一切创新都是为了患者最大程度的受益
在采访中,顾民将医院未来的高质量发展规划概括为“规模促发展、效率促发展、创新促发展”,适度规模是保障,效率促发展是基础,创新促发展则是根本之路。“在基本规模已经具备的前提下,如何提效率、谋创新、强基础,如何提高我们的医疗水平,如何让患者能够接受到更优质的服务,这仍然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关键。”
“孵化创新的环境、提供创新的平台、搭建创新的团队,才能夯实人才资源基础,达成应用科学的一些创新。”顾民说,作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学科要有创新首先就是技术创新。如何保证创新的方向?顾民认为,只有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围绕患者的需求去创新,按照救治重大疾病的要求去创新,创新的方向就不会错。“对外科手术医生来说,从开放式手术到腔镜手术,其实是医生给自己‘制造’困难,但一切努力和创新的背后,都是为了患者能最大程度的受益。”
“人才培养是一个前瞻性的基础性工作,尤其是大学附属医院更责无旁贷。”顾民说,在人才培养上,医院于2019年推出“123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及“789卓越人才引培计划”方案。在现有的重点学科范围内遴选一批有特色、有前景、有潜力的学科和技术,投入医院全年业务收入2%的资金进行重点支持,经过3年的建设,打造一批省级重点学科,开展一批行业前沿的高精尖技术,发展一批交叉融合的优势学科群,全面提升医院品牌,促进各学科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分层次选拔一批70后学科带头人、80后骨干人才和90后后备人才。
医院对人才培养的精心规划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如今,医院拥有一批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省卫生拔尖人才和省医学优秀重点人才等各级人才工程专家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共计170余人次,在全国及省级专业学会中担任要职的专家100余人次。近三年,医院共获得科研项目194项。
通讯员 陈艳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
视频 戎毅晔
校对 王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