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如何读懂?
来源:紫牛新闻
2022-12-01 07:54:13

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有关三个关键问题,一起来做相关解读。

雨花茶采摘

什么是“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据中国非遗保护中心介绍,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涉及的非遗领域包括: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制茶师根据当地的风土,使用炒锅、竹匾、烘笼等工具,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以不同的色、香、味、形满足着民众的多种需求。

富春茶点

传统制茶技艺分布在北纬18°~37°、东经94°~122°范围内,主要集中于中国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包括浙江、江苏、江西、湖南、安徽、湖北、河南、陕西、云南、贵州、四川、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市);相关习俗在全国各地广泛流布,为多民族所共享。

本次申报工作参与单位涉及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其中,江苏参与此次联合申报的三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分别为碧螺春制作技艺、雨花茶制作技艺和富春茶点制作技艺。

据悉,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茶叶学会、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参与本次申报。上述单位联合成立“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保护工作组,由中国茶叶博物馆牵头,采取共同保护行动。

来自江浙皖三地的拼配茶传奇“魁龙珠”

该项目入选有何价值和意义?

饮茶和品茶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人们采取泡、煮等方式,在家庭、工作场所、茶馆、餐厅、寺院等场所饮用茶与分享茶。在交友、婚礼、拜师、祭祀等活动中,饮茶都是重要的沟通媒介。以茶敬客、以茶敦亲、以茶睦邻、以茶结友为多民族共享,为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

该遗产项目世代传承,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成熟发达的传统技艺、种类丰富的手工制品,体现了中国人所秉持的谦、和、礼、敬的价值观,对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并通过丝绸之路促进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承人和实践者在制茶、泡茶、品茶的过程中,增加了生活情趣,培养了平和包容的心态、形成了含蓄内敛的品格,提升了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茶的饮用与分享是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以茶待客、长者为先等与茶相关的礼俗,彰显了谦、和、礼、敬的人文精神,增进了家庭和睦、人际和谐,增强了文化认同和社会凝聚力。

苏州碧螺春制作技艺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如何传承?

当前,与该遗产项目相关的知识和技艺主要通过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和社区传承等传统方式进行传承,并与正规教育有所融合。

制茶师掌握着专门知识和核心技艺,带徒授艺,对该遗产项目传承和发展负有特殊责任;茶农依照自然规律、生态法则和世代相传的经验种茶和管理茶园,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祭祀茶神仪式的主持;采茶工以女性为主,负责茶叶采摘、拣选;茶艺师展示传承茶艺、茶道;茶点师负责制作佐茶食品;家族中的长辈和社区中的长者在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中将饮茶、敬茶等习俗言传身教给家庭、社区成员,特别是年轻一代;茶友间开展品茶、斗茶、评茶等活动。中国多民族长期保持着该遗产项目的实践,饮茶与分享活动已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实践获得相关知识、技艺和诀窍,如径山茶宴自唐代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起,在浙江杭州市余杭区径山万寿禅寺传承,由住持传给其继任者,目前已传至第121代;安徽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昶在近5年间就收徒授艺17人。

目前,中国有40多所中职和8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茶学和茶文化专业,每年培养制茶、茶艺等专门人才3000多人;一些代表性传承人进入学校,开展传承教学。

雨花茶制作

“我觉得雨花茶这次能入选世界非遗也是对我们古法种植的认可与激励。” 雨花茶传承人陈盛峰表示,他们将继续做好雨花茶的品质,也将积极开发茶叶旅游文化,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感受金陵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