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楼风?仙侠剧?还是吊孝奔丧?”戏曲角色头面造型引争议,创新也不能离了谱
来源:紫牛新闻
2022-11-28 17:48:20

“现在所谓的戏曲创新都毫无底线了吗?”日前,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称某戏曲栏目中出现一戏曲角色,将凤冠霞帔改到白的发光,不合常规令该网友质疑这一角色是要奔丧还是吊孝。从节目片段的截图上看,这一头冠确实不常见,看起来是凤冠的样子但是通体雪白,毫无杂色,头冠上还有不少细短的白色绒羽作装饰。


“戏曲风怎么也变成仙侠风了?”“这么白一点也不好看”“这演的难道是女鬼?”“猪油蒙了心乱改一气了。”在这条博文下也有不少网友议论纷纷,认为这一造型很奇怪,不符合戏曲角色的程式化要求,有些不伦不类。为此,记者前往江苏省昆剧院向从事戏曲道具制作四十多年的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主任舞台技师洪亮请教,这套头面到底合理吗?


“一看就是新编戏,哪有这个样子的头面。”老师傅洪亮一眼就看出了这套头面不对劲,“你看这个角色的照片根本就看不出这演的是什么。”这套头面引发网友质疑的主要有两点,一个是全白的颜色,另一个是看起来颇“影楼风”的羽毛。洪亮表示,在京剧的行头里,羽毛是常用的装饰品,“比如说翎子,周瑜的扮相就会用翎子,英姿飒爽。还有一种用羽毛装饰的,就代表西域特色、民族风情,比如说《昭君出塞》里的王昭君,这个角色的头面上就有毛茸茸的装饰,表明昭君是汉女嫁去西域了。”这套引起网友迷惑的头面羽毛的使用并不符合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要求,引起了观感上的混乱。

王昭君扮相 图源:中国国家京剧院

另一点关于颜色,不少网友认为这样白惨惨的一点也不好看,也有人认为这样全白色的服装应该是在演吊孝奔丧的戏。而实际上网友们所言并非是完全正确的,洪亮告诉记者,传统戏曲中头面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点翠头面,还有一种是珠宝头面,又叫水钻头面,水钻头面就分为彩色的和白色的两种,“头面的颜色样式和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服装,不是想怎样就能怎样的。”比如说角色穿的比较素净,头面就不能是五彩的,角色的人物出身是穷人家,那也不能来一头点翠彩钻,“比如说王宝钏,她挖野菜住寒窑,头面用的就是银泡,穿的就是素净的黑衣蓝衣,表明她贫困的处境。”

同样,戏曲中奔丧吊孝的戏也有相应的头面装饰,该头面也和奔丧吊孝不搭边。以京剧《杨门女将》中《灵堂请缨》一折为例,这一折中穆桂英灵堂吊孝,其整体造型基本就是白色为主,头上裹白纱布,以白色水钻为头面装饰,身着白色服装,不同的戏班在演出时造型细节会有所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中国传统文化里吊孝是披麻戴孝,戏曲也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做了适合舞台表现的改造。戏曲服饰造型与中国传统文化服饰彼此之间相互关联。”

《杨门女将》剧照,图中白衣青年女性角色即为穆桂英  图源:江苏省演艺集团

我们常说中国戏曲是程式的艺术,这里的“程式”不仅是演员表演的眼手身法步有程式,服装造型上同样遵循程式规则,戏曲人物所有的造型都与角色的形象、性格紧密关联,甚至能直接透露人物的命运走向。比如说头面,洪亮以昆曲《牡丹亭》中杜丽娘一角为例,不少年轻观众也多次看过《牡丹亭》,但你有注意过杜丽娘的头冠上压着一点红绒吗?洪亮告诉记者在南派昆曲中,这一点红就是“还阳”的经典标志,告诉观众这个人物会死,但会复生,这个人物心中有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向往。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扮相 图源:江苏省昆剧院

脸谱上同样如此,外行观众大致能识别个花脸、红脸,内行人却能从脸谱中一眼看出人物命运走向。洪亮以京剧《霸王别姬》中霸王项羽的脸谱为例,“项羽的脸谱是个‘棺材面’。他额头上的条纹两边组合起来是篆字的寿,也就是旧时棺材头上的那个寿,项羽脸谱眼下的黑往下深深的勾又高高的扬起,这是死相的画法,《艳阳楼》里的高登也是这种画法。他整个脸谱黑白二色,看起来像个骷髅,这些都说明了这个角色的结局是死亡。”

《霸王别姬》中的项羽扮相 图源:中国国家京剧院

戏曲的造型艺术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即便是如今戏曲道具造型的学问还是以口传心授为主,“我们常说戏曲创新发展,但也不能离了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根基去凭空创造,创新发展不是说推翻了重来,即便是新编历史剧,戏曲的程式化还是需要遵循,像服装头面,宁可穿破不可穿错。”洪亮表示。正所谓守正创新,在传统戏曲文化的发展中亦是如此,“尊重历史,尊重舞台,尊重艺术,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