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蝴蝶微型扑翼飞行器、自动跟随智能购物车、多绳驱动飞行机械臂、火星无人直升机……11月25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十一届“天宫杯”研究生创新实验竞赛在将军路校区体育馆顺利举行。学生们展示了各种充满创意的设计作品,成为十足的“脑力大比拼”。
航空学院21级硕士研究生陆楷杰在活动现场“放飞”了一只透明的“蝴蝶”,引发了观众们的好奇心。陆楷杰介绍,这只“蝴蝶”其实是仿蝴蝶微型扑翼飞行器,不仅小而轻,而且飞起来噪音极低,不容易被发现。
“我们研发这款飞行器,是受到了自然界鸟类和昆虫飞行的启发。”陆楷杰告诉记者,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无人机应用于军事和民用当中,各种需求的变化,逐渐对无人机提出了微小化等要求。“研究人员通过对自然界鸟类和昆虫等飞行生物的研究,发现在低雷诺数情况下,‘扑翼’这种飞行方式有着更高的飞行效率。所以依托当代微型飞行器研究成果,设计和制作了这一款微型扑翼飞行器。”
基于机器人操作系统的多智能体线控底盘开发项目团队队长章波介绍,为了提高智能车辆安全性,项目研究了一种多智能体线控底盘平台,开发了单个角模块独立控制器、多智能体底盘全矢量域控制器,保证车辆可以更快速、精准的执行转向、驱动、制动指令;充分发掘多自由度、高灵活性底盘的潜力,有效避免了车辆侧滑、甩尾等失稳风险。经现场专家评审,项目获得本次竞赛的特等奖。
据悉,本次创新实验竞赛分为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在上午的预赛中,70支队伍通过现场演示汇报展示了作品的成果及创新点,评审专家现场提问、互动,竞赛现场紧张激烈又精彩纷呈。在预赛中,专家评委共评选出12支队伍晋级决赛,竞逐奖项。在下午的决赛中,多位校内知名教授、行业专家及产业教授组成决赛评审团对参赛项目进行了更深入的指导。学校对获奖项目给予最高3万元的奖励,支持学生开展科研创新。
记者了解到,本届参赛项目涵盖航空航天、机械加工、信息通信、材料化工、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70项年度最新科技创新作品参与角逐,诸多“黑科技”作品更是第一次亮相,汇集了南航研究生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充分展示了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涌现了众多充满想象力和极具创新性的科创作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经过一年时间的精心培育,本次竞赛中3个培育项目的相关成果获得了省级及以上等奖项,体现了本项赛事对南航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积极推动作用,被授予杰出成果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施大宁在开幕式中指出,学校一直十分重视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专项工作、设立了各类创新实践项目,为研究生提供了丰富的科研创新资源。他表示,学校将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完善研究生创新培养机制,加快培养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着力提高该校研究生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天宫杯”是南航研究生特色创新实践品牌活动,竞赛举办11年来,参赛队伍已达640余支,参赛研究生2800余人,获得立项的培育项目先后获得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中航工业杯”国际无人机创新大赛等一系列赛事中最高奖项。广大研究生通过创新实践,不断拓宽学术视野,培育创新精神,锤炼实践才干,全面提升科研与实践创新能力。
通讯员 范伟 王梦珂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摄影 刘莉
校对 陶善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