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文献里的江南文脉,《史记》也闹盗版风云
来源:紫牛新闻
2022-11-20 00:31:13

古籍流传越久,抄刻越多,其中的信息就越复杂,讹误也会不断增加。因此,追求古籍真面目便成为历代学人的一项重要任务。至清代,随着古籍版本学与校勘学不断成熟,学者对于古籍真面目的认识也逐步加深,这种认识反映在版刻上,成就了清代版刻的一种独特面貌。

11月19日,来自南京图书馆的一批“贵客”在重重保护下亮相江南文脉论坛。只展半天的“珍稀文献展——朴学视域下的清代版刻”上,20种明清时代的刻本露真容。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馆员韩超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展品包括《史记》《经典释文 》《大广益会玉篇》《李太白文集》《列子》等,只有《史记》为明代嘉靖刻本,其他皆为清代刻本。”

《史记》也闹盗版风云

据韩超介绍,宋代是历史上版刻的成熟期,文本也逐步稳定下来。所以从版刻史来说,宋刻古籍多是后世古籍的祖本。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明清时期宋本已是罕见的文物性书籍。因此,为了能让更多人得见宋本面貌,翻刻宋本成为一时风尚。

被包装的“伪宋本”

当天展出中有两本《史记》,印刻时间都是明嘉靖四至六年(1525—1527),一为王延喆刻本,一为王延喆刻重修本。为什么会展出两个刻版呢?韩超告诉记者“这两本都是翻刻自宋本的王延喆刻本,但其中一本原来有王氏牌记的出版标志,后来被人割去了。这说明它刻的很好,也很珍贵,造假者为了让读者误以为是宋刻本,于是重新包装,从而抬高身价。”

原版原来长这样

其实,即使是宋刻本,也会有错误。所以清人在刻书时,会参考众多版本,进而把自己对文本的纠错意见用小字附于正文中,比如《韩诗外传》,亦有生斋刻本,但这样会破坏原书的形式;有的为了保持原书形式,则把纠错放在文后。

“钱牧翁”的字样你看到?

书中为何有几页空白,是不是忘记印了?“故意留白,如实展现了原本得到这本书的样子。”此外,同一套版子刻出来的书,也会出现差别。为何书中钱谦益(钱牧翁)的名字,在这个版本中会被铲掉?“其实是因为钱谦益的书到了乾隆后期遭禁,所以在《湖山类稿五卷水云集一卷附录三卷》和《水云集一卷附录三卷》中就出现这样微妙的不同。

怎么还有留白?

在中日两国源远流长的关系史上,书籍的交流是其中繁富而灿烂的篇章。中华典籍曾经源源不断地传进东邻日本。随着岁月的推移,人事的变迁,部分东传汉籍已在中土散失,却被保存于日本。这些“佚书”逐渐为东渡扶桑的中国学人惊喜地发现,视为至宝,便以摹刻,抄录方式等方式将其传返故土。黎庶昌是晚清桐城派后期著名文学家,影响甚广的《续古文辞类纂》即为其所编刻。他曾出使英、法、德、美等国,因而视野开阔,见闻广博。此次也展出了他在日本翻刻的宋本《荀子注二十卷》,用美浓纸印制,其中还夹着他介绍这本书的亲笔便笺,后来这些便笺也被收入《古逸丛书》。

黎庶昌翻刻《荀子注二十卷》

南图和江南文脉共生共荣

据南图副馆长全勤介绍,“古籍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同时具有文物和文献价值,过去在南图馆内向广大读者展示古籍,这次也是首次将批量古籍走出图书馆,带到江南文脉论坛会场,这也是我们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的创新。”

韩超也告诉记者,“这些文献,由于比较珍贵,都藏于南京图书馆‘深阁’之中,平常读者很难一睹真容。同时,这20钟刻本或者是在江苏刻印,或刻工为江苏人,与江苏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所以,此次展出,一方面让参观者见到珍稀文献,另一方面,也让读者了解到,江苏为书籍的编撰出版作出的重要贡献。”

江南文脉和南京图书馆古籍实际上有着很深的渊源,因为南图的前身就是江南图书馆。当时江南图书馆首批古籍就是八千卷杭州丁氏八千卷楼是著名的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收藏众多宋元珍本、明刻精本、《四库全书》底本、名人稿本和校本,十分珍贵。此次展出的清代版刻就有出自八千卷所藏。

丁氏一门椎心泣血的珍藏中,《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3800多人抄写,耗时13年完成,共7部。其中3部分别贮于“南三阁”,也就是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的文澜阁。如今,“南三阁”只剩下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而这与丁丙、丁申两兄弟的付出是分不开的。

丁丙的祖父丁国典首创藏书楼于杭州梅东里,丁丙的父亲丁英放弃科举,在经营家族商业、奔走南北的过程中,留意文献,访书购书。到丁丙、丁申兄弟这一代,“八千卷楼”藏书已达到顶峰,有记载共藏古书160架。后期,丁氏家族遭遇经济危机,1908年,丁氏后人将“八千卷楼”全部藏书,让售给南京图书馆的前身江南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收藏古籍约160多万册,其中第一批古籍就来自杭州丁氏的“八千卷楼”,这也使得南京图书馆成为海内文献收藏的“重镇”。全勤表示,由此可以说,“南图和江南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共生共荣的关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无锡报道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俊摄影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