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史记 | 南京太仆寺的兴起与衰落
来源:紫牛新闻
2022-10-26 17:55:06

“南京太仆寺”为何设在安徽滁州?10月20日,“滁州在线”对此发文解读,引起网友热议。那么,“南京太仆寺”为何设在滁州?在明代初期及中晚期,这个机构起到多大的作用?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刘利平先生研究明代马政多年,曾出版专著《从马政到财政——明代中后期太仆寺的财政功能和影响》。本期“微史记”周刊,我们邀请到刘利平教授,讲述“南京太仆寺”的兴起与衰落。

骏马图(局部) 元·赵雍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南京”太仆寺为何落脚滁州

从地理上看,安徽滁州与江苏南京相距不远,天气晴好,从滁州可以远眺到南京地标紫峰大厦。宁滁两地的互动也一直备受两地网友关注,早在2019年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推动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涉6个毗邻区域,宁滁合作就占了两项。2021年2月,南京都市圈成为中国第一个由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规划的都市圈后,安徽滁州成为南京都市圈重要成员城市。

此次“滁州在线”发文解读南京太仆寺为何设在安徽滁州,也让宁滁两地的关系再次受到关注。

太仆寺是明代设立的管理全国马政的机构。作为一个中央机构,它为何不在首都南京而在直隶州滁州呢?云南师范大学刘利平教授告诉记者,这有三个方面原因:

从政治上说,朱元璋起兵后,滁州是他独立自主攻下的第一座城池,此后这里一直是他的重要根据地,可以说滁州是他的龙飞之地。

从历史上说,早在宋元时期,滁州这一带就曾设立官方牧场,在这里设立管理马政的太仆寺,本身就有一定的基础。

最重要的是第三点,从地理方面说,滁州这个地方水草丰茂,适宜牧养马匹,且与南京一江之隔,对南京有拱卫作用。而当时对大明构成威胁的外部力量,多在北方。明太祖将太仆寺设于江北,太仆寺下设的十四牧监、九十八群也多在江北,无论是日常管理马匹,还是战时征调战马,都十分便捷。

据史料,南京太仆寺官署原设在滁州城内,洪武十一年(1378年)后迁至城外西南三里,丰山之阴。官署“四周峦嶂簇围屏。帘栊远映岚光翠,栋宇遥分树色青”。官署后山不到一里地便是欧阳修主导修建的丰乐亭,西去四里多地即欧阳修笔下的醉翁亭。

当然,太仆寺设于江北的滁州,并不等于说江南就没有组织养马,当时江南应天府的上元、江宁、句容等县都有太仆寺设立的牧监,牧养了不少马匹,只是相对江北而言,数量比较少而已。

南京紫金山东麓的一片沃野便是皇家的养马场。大批国外进贡的马匹按毛色品种分养,我们现在熟悉的“马群”这个地名便因此而来。今天的“马群”是栖霞区一个街道,面积近18平方公里,北接仙林,位于全区的最南端。从遥感地形图上可以看出,马群夹在紫金山与龙王山、铜山、台山等一片丘陵之间,是城郊少有的可以策马奔腾的平地。现在叫黄马、青马的地方,便是当初养黄色马、青色马的地方。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明初的马政

冷兵器时代,骑兵是机动性和战斗力最强的一个兵种。战马不仅是冲锋陷阵、克敌制胜的重要军事装备,同时也是后勤保障的主要运输工具。它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

有资料显示,唐贞观年间,官马数量达到70万匹以上,而北宋时代马匹的数量不过21万匹。靖康之变,金兵南下,赵宋朝廷偏安江南,短暂吸取教训,重新重视马政。陆游从山阴到蜀地入职,途经江苏看到,大运河、长江两岸,都有散养的战马。但最终,南宋王朝还是沦于蒙古人的铁蹄之下。有史学家认为,宋被元所灭,失去养马地和大部分军用马匹只能靠进口,是其原因之一。

朱元璋是马上皇帝,南征北战中,亲身感受到战马对于战争的重要性,他本人就有好几匹骏马。定都南京后,他吸取前人教训,十分重视马政。刘利平介绍说,朱元璋推翻的是蒙古贵族建立的元朝。蒙古人是马背上的民族,以强大的骑兵见称于世。成吉思汗曾凭借其铁骑横扫欧亚,建立了地跨数洲的帝国。当朱元璋完成了江南地区的统一之后,计划北上将蒙古人赶走,骑兵就尤为重要。后来哪怕是攻克大都之后,元朝的势力也并没有完全消亡,元顺帝率部逃去漠北,依旧对明朝形成很大的威胁,也一直是大明忌惮的力量。后来的正统末年,明英宗在抵抗蒙古部族入侵过程中,遭遇“土木之变”,率领的数十万军队全军覆没,自己都被蒙古部族首领也先活捉了去。

所以,朱元璋不可能不重视马政,他不仅要求国内能自行培育战马,还派人到西域、西南的云贵川地区,甚至到朝鲜、东南部的琉球去买马。洪武时期,派官员四处买马的文字记载在史书上屡见不鲜。

洪武初年,朱元璋设群牧监牧养马匹,洪武六年(1372年),移群牧监到滁州,更名太仆寺,还制定“牧马法”,利用民众的力量去孳养战马。洪武三十年(1397年),朱元璋在国内各地设了5个分寺,他说:“自古有天下国家者,莫不以马政为重。故问国君之当者,必数马以对……其下太仆及诸牧监各令修职,毋怠所事。”将孳养战马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靖难之役后,永乐帝将北平行太仆寺改称北京行太仆寺;迁都北京后,又改称太仆寺。期间又在陕西、甘肃、北京、辽东等地设立苑马寺。这一时期,一套完整的马政体系基本形成,太仆寺成为明朝五大寺之一,隶属兵部,掌管与马政相关的政令。因为太仆寺的迁移,位于滁州的太仆寺便被称为南京太仆寺。

迁都让大明王朝的政治中心离蒙古人更近了,整个防卫重心也转移到了北京,南方的威胁明显变小。刘利平介绍说,从中国历史上来讲,在1840年英国入侵中国之前,外部势力在海上基本兴不起太大的风浪,西南地区也多是小打小闹,不会威胁到朝廷的安危。而此时,北方的威胁依然存在。因地缘关系,北京的太仆寺自然越来越受到重视。

明代实行两京制度,南京为留都,设有一套完整的中央机构,但多数南京机构的定员、责权都小于北京。不过南京太仆寺与北京的太仆寺责权地位基本相当,只是管辖地域不同而已。南京太仆寺主要管理两淮及江南马政。属辖范围包括八府四州,即应天、镇江、宁国、太平、凤阳、扬州、淮安、庐州八府及徐州、和州、滁州、广德州四州。

洪武永乐时期,南京太仆寺起了很大的作用,大量的马匹通过南京太仆寺调取。史书记载,洪武时期,北部边防线上约有10万匹马匹,来自南京太仆寺的大概有7万多匹。永乐时期,北京太仆寺还没有完全繁盛起来之前,南京太仆寺给了很大的支撑,所用马匹实际上也多是从南京这边调取过去。

番马图(局部)明·仇英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南京太仆寺的衰落

在明朝前期,整个朝廷对马政十分重视,但到了土木之变后,事情发生了变化。

刘利平介绍说,从朱元璋到朱棣,执行的都是以攻为守的战略,给北方蒙古人造成压力,不让他们轻易南下。朱元璋、朱棣包括宣德皇帝朱瞻基,也都曾北伐亲征。到了正统皇帝即明英宗,他也选择了亲征。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明朝接到也先领导瓦剌军队侵犯的情报,明英宗朱祁镇决定北伐亲征,结果兵败土木堡,朱祁镇被蒙古瓦刺部俘虏。

本来自明宣宗朱瞻基起,便缩边无意北征,导致边境兵备废弛,“土木之变”后,大明的国家战略更加明显地调整为比较被动的防守,着力于修建边墙。对战马的需求,相对来说就没有原来那么重视。”刘利平告诉记者。

相形之下,南京太仆寺也就更加不再重要。

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因马匹“遍在民间,猝不及调发”,所以兵部题准每年从两京太仆寺征调马匹寄养在顺天府所属州县以资备用。从南京太仆寺调取的大约占全国份额的30%。

成化二年(1465年),因南京太仆寺所属地方解送的备用马多矮小不堪征操,令今后将不堪不敷之数,毎匹征银十两,解送太仆寺收贮,以备买马”,这是马匹折收现银的开始。弘治十五年(1502年)起,又明确规定南京太仆寺解送的备用马一半本色(马匹),一半折银。嘉靖元年(1522年)又规定本年起全部解送折银,自此,南京太仆寺便不再调送马匹。

折银之后,明廷通过互市,包括跟蒙古人交易,购买他们的马匹使用,而国内的马政就逐渐走向衰落。到明末,全国官马的数量也只有鼎盛时期的1/5到1/4。

在这一过程中,南京太仆寺的地位越来越低。正德以后,南京太仆寺少卿、寺丞的员额渐渐比北京略少了。万历十五年(1587年)之后,南京太仆寺便已彻底没有马匹。虽然太仆寺这一机构及其官职一直都在,但已几乎无事可做。杨廉“正德二年(1507年)升南京太仆寺少卿,时坰务多暇,贪清胜者,类皆流连光景、摅幽发粹云尔。廉独敦朋聚之乐,环滁诸生多执经其门,遍举先儒异论,分剖是非,娓娓无倦容”;哲学家王阳明在正德十五年(1520年)任职南京太仆寺少卿,“值留坰多暇,专以良知之旨训后学,随方而答,必畅本原”。这种有职无事的状态一直到明朝灭亡。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 磊


校对 陶善工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