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揭晓,“墨子号”亮相——量子信息学科被广泛认可背后的“中国推手”
来源:紫牛新闻
2022-10-04 23:59:18

2022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的安东·塞林格,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的导师。10月4日下午,潘建伟团队的“墨子号”也在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的过程中出现在PPT上。

第一次见到塞林格,潘建伟就被坐在椅子上的导师仰头问到“有什么梦想”,而他的回答是“在中国建立一个世界一流的量子实验室”。刚进塞林格教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他就一直在脑海里酝酿着一个对量子态进行隐形传输的实验方案,当发现另一个小组正在准备该实验时,潘建伟主动请缨加入该实验组。1997年,该小组便在Nature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实验量子隐形传态》(Experimental quantum teleportation)的论文,当时,27岁的潘建伟正是第二作者。

在本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之际,潘建伟团队的“墨子号”也作为案例闪亮登场。2016年,中国发射了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潘建伟团队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与“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对接的基础上,构建了世界上首个集成700多条地面光纤量子密钥分发(QKD)链路和两个星地自由空间高速QKD链路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实现了地面跨度4600公里的星地一体大范围、多用户量子密钥分发。2022年,“墨子号”首次实现了地球上相距1200公里两个地面站之间的量子态远程传输,向构建全球化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通信网络迈出重要一步。

为什么取得一系列可喜成绩的潘建伟没有获得诺奖?不少业界人士认为,潘建伟的工作更多的是倾向于应用,比起应用科学,诺贝尔奖更偏爱基础科学。当然,也有人认为,潘建伟的工作促进了三位科学家的获奖,诺贝尔奖向来是非常谨慎的,对基础方面没有有效的实验证据不会轻易发奖,或许正是因为有潘建伟的一系列实验证实星地量子通信网络的可行性,让很多人看到了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的巨大前景,三位科学家才能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作为潘建伟的博士生导师,在评价中国近年来在量子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时,塞林格曾对其给予高度赞赏。他表示:“潘建伟与他的团队建立起来的成就令人瞩目,而且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与西欧任何一个国家相比,对这些项目的运作都更加系统化。”

除了自身研究以外,安东·塞林格积极推动中奥之间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自1983年起,他与中国科学院以及中国工程院等机构长期保持着沟通和交流,并与多家单位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安东·塞林格研究组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组成的科研团队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中国和奥地利之间实现距离达7600公里的洲际量子密钥分发,并利用共享密钥实现加密数据传输和视频通信,这一成果也入选了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2018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