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乘坐飞机出行,希望的是“风平浪静”,但大飞机的试飞工程师们却不一样,他们在时刻“等风来”,陪着飞机接受结冰、大风、失速等各种状态下的“极限挑战”,以验证飞机性能。屈展文就是中国民航首批试飞团队中的一员。2009年,他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本硕连读六年即将毕业之际,被民航上海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选中,参与了包括国产新支线飞机ARJ21、国产大飞机C919等多个型号的飞机的适航审查。
“试飞员驾驶着C919‘冲上云霄’,我们试飞工程师也会在这架飞机上,记录监控台的数据,观察飞机是否符合预期设计状态、满足规章相关要求,并且和试飞员进行交流。”屈展文告诉记者,“大飞机的试飞,需要在各种真实自然条件下进行,因此外场试飞特别多。举个例子,大风和结冰。”屈展文告诉记者,国产新支线飞机ARJ21的适航审定,甚至还去了北美五大湖,让飞机在真实的自然结冰条件下完成了试飞。伴随着国内气象探测和预报技术的提升,C919很幸运,在国内完成了所有项目的试飞。
试飞工作强度大的时候,屈展文甚至有过一天在飞机上呆了整整10小时的纪录。“这就是我们试飞工程师的工作,家人理解,我们对于飞机的飞行安全也有信心。”屈展文说,民航上海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有句口号,“我审,定安全”。
在C919大型客机的适航审定工作中,屈展文不是单纯的承担试飞工程师的角色。他不仅要负责性能操稳、人为因素、试飞专业组和噪声组等相关专业专题审定工作,还担任C919型号合格审查组试飞专业组副组长,需要协助配合试飞专业组完成C919飞机审定试飞的相关沟通协调、组织实施和问题处理,“往往是白天飞一天,晚上还要开讨论会,需要解决很多问题。”
他也尽情发挥自己专长,参与不少试飞管理方面的工作。由他编制完成的《C919飞机审定试飞管理程序》于2021年4月14日经中国商飞和上海审定中心共同签署实施,用于指导C919飞机审定试飞安全、高效、有序实施。此外,他还参与了审定试飞报告编制模板、程序等工作。
图源 视觉中国
今年3月,在上海疫情形势日趋严峻之际,屈展文和试飞员赵志强及时离开上海前往阎良。接下来,上海进入长达两个月的静态管理阶段,在后续试飞力量无法一时到位的情况下,他们几乎做到了“飞机停、人不停”“哪架机要飞就上哪架机”“有什么任务,就飞什么任务”,先后完成最小离地速度、模拟冰及飞机综合监视系统TAWS等多项科目的审定试飞任务。“赶在上海静态封闭前跟志强到了外场,大家都很庆幸很珍惜自己能试飞能工作的时光,飞行效率极高。”据屈展文介绍,从去年10月至今年7月,几乎有80%的审定试飞任务是在此期间完成的。
屈展文表示,“大飞机奋斗者”与他而言是个荣誉称号,但在他心中,不管是审查组,还是申请人,大家每个人都是大飞机奋斗者,都在为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奋斗着。
与C919项目同时,屈展文参与审查的还有蛟龙600飞机。多年来,他参与了737MAX、CRJ-900、B737-900ER、Falcon 7X高高原型等多个型号国外机型的认可审查工作,并进行审定试飞,认认真真为公众把好安全“第一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视频 戴哲涵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