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娜贝儿中秋装着丧服?听听专家怎么说
来源:紫牛新闻
2022-09-08 19:45:55

近日,上海迪士尼乐园推出了玲娜贝儿中秋限定款毛绒玩具。其官方旗舰店的商品图显示,毛绒玩具身着“荷花刺绣服饰”,前襟向左掩,系“左衽”设计,引发争议。有网友认为,依照汉族传统,死者才用“左衽”,意指玲娜贝儿穿的是“丧服”。对此,也有网友纷纷表示仅仅是玩偶,玲娜贝儿身上的服饰充其量就是汉元素,不必太较真。到底应该说左衽,还是右衽?记者采访了服饰专家。


左衽是少数民族服饰特点,汉民族是右衽

从消费者收到的实物来看,毛绒玩具款玲娜贝儿穿着的服饰为“左衽”,而同系列的毛绒钥匙圈款玲娜贝儿,穿着的服饰为“右衽”,但在毛绒玩具商品的介绍中,并未提到玲娜贝儿穿的是汉服,但有“中秋特定”“中国风造型”等介绍字样。对此,上海迪士尼乐园官方旗舰店,客服表示已经对该问题进行反馈,会持续关注。


到底应该是左衽,还是右衽?采访中,南京服饰史学家、南京晓庄学院客座教授黄强告诉记者,左衽是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汉民族服饰特点是右衽。左衽与右衽是在服饰发展之初,人们为了方便自己所从事的活动而形成了不同朝向。为了右手方便活动,中原地区以右衽者居多;而游牧民族多左衽,是为了骑射便利。因此古代史籍中的“左衽”,多用来描述少数民族的服饰。

右衽是汉服始终保留的特点。因此右衽成为汉族的象征符号之一。与之相反,中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称为左衽,所以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就得沦为蛮夷那样,穿着左衽的衣服,披散着头发。另外,左衽也被用来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画和绘画先人的画像中,使用左衽,以示阴阳有别。

黄强认为,汉服是有传统服饰元素的服饰,必须是右衽,如果出现左衽,就颠覆了传统服饰。“如今人经常搞错,说明对传统服饰不了解,或者存在误解的人不少。迪士尼玩具穿汉服,如果其想表现是古代少数民族服饰,就没错,因为古代少数民族服饰就是左衽。”


左衽和右衽之别也随民族融合而改变

黄强介绍说,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服饰,古代称胡服,对汉民族服饰也有很大的影响。他们的服装一般都以皮革制成,袖口窄小,便于保暖,外表光滑,可以防水。胡服则是小口袖、小口裤、皮靴,便于保暖。且胡服淡化性别差异,男女通用,适用性广。少数民族女着男装比较普遍,如鲜卑长裙帽、合袴、小袖袍等都是男女通用、混穿。胡服在干练简洁风格中传递着形象美。胡服以小袖衣袍、长裤、蹀躞带为组合,配以弓箭、佩刀,表现出简洁干练、自然洒脱的风格。且喜好绚丽的色彩,服饰色彩丰富。

但右衽并非汉服的专利,不只少数民族受汉人影响,汉人在一定时期内也受少数民族影响。黄强认为,中国古代服饰史上划时代之剧变,不是战国赵武灵王时期,而在唐代。赵武灵王虽然改穿胡服骑射,强兵强国,但是还只是一国的改革,并没有成为中原地区汉民族的服饰改革。唐代则不然,胡服的流行,服饰的胡化,是全民性的,是整个唐代版图代表的汉民族服饰的变革,唐代的时服(日常之服)就是胡服的变异,与汉文化融合而成的汉人服饰。

黄强说,胡服中少数民族服饰原本是左衽,到了唐代,加入波斯等民族服饰的胡服,保留了大翻领,就没有了左衽与右衽的区别。逐渐汉化的胡服,自然变成右衽,或者保留大翻领。胡服的大翻领,没有了左衽与右衽的问题。

金代左衽窄袖袍展示图

黄强总结,汉民族服饰是右衽,少数民族服饰原先是左衽,比如辽代服饰就是左衽,但是汉化之后,少数民族服饰也发生了变化,唐代的胡服就保留一些少数民族元素,要么向汉民族服饰转变,要么就保留原有的元素,如大翻领,不再是左衽。

民族融合,文化融合,还让唐人接受胡服,并加以改良。唐代之前,中原男子还穿裙,推行裤褶之后,男子摒弃了裙子,完完全全甩给了女性。从裙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中原男子的阳刚之气在胡服、胡风的刺激下,激发出来。

也有人说,我们现在的很多服装,其实也是右衽的。比如是男性衬衫,是左边为眼,右边为扣,左边压到右边,用扣子锁紧,形成当代右衽。也就是说,虽然平常不穿传统汉服,但我们穿的现代服装,其实也在默默遵循着右衽的习惯。对此,黄强表示,衬衫是从对襟衫演变过来,其实和左衽和右衽没有关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