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长每人给予100-150万科研安置费用! 南京江北新区发布“强师惠师”三年行动方案
来源:紫牛新闻
2022-09-08 18:57:30

成立专家智库,为新区教育出谋划策;签署合作协议,打造多方协同育人格局……9月8日,“育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办人民满意的未来教育”2022年南京江北新区教育大会召开。大会发布了南京江北新区“强师惠师”等一揽子政策方案。


首批专家受聘

做新区教育“智囊团”

据悉,江北新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布局,稳步推进教育资源供给和教育质量提升,不断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江北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浦口区委书记吴勇强

截至目前,江北新区累计投入135亿元新、改、扩建41个学校,新增学位近4万个,成功组建南京一中、明道中学、育英二外等7大教育集团,今年又正式签约南外、金中、南师附中等7所名校合作办学,江北新主城优质教育资源导入实现历史性突破;高标准实施“强基”“领军”“夕阳红”三大计划,累计培育引进特级校长5名、名校长19名,特级教师15名、正高级教师14名、市级骨干教师265名,名校长名教师工程获得标志性成果;充分发挥新区改革创新优势,在全省率先打造“江北育未来”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在全市率先试行“校长职级制”改革、率先发布教师及学生减负40条清单,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会上,江北新区“未来教育”智库成立,13位专家学者受聘成为智库首批成员。未来,智库将充分发挥省市高校及科研单位的资源优势,为新区教育规划建言献策,为推进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随后,新区教育和社会保障局与中石化南化、南钢、中车浦镇、苏美达集团4家单位签署《江北新区校企教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积极合作,搭建校企沟通合作平台,丰富校企协同育人载体,优势互补、资源互通,开创学校与企业共赢的新局面。


大会还表彰了荣获2022年度教育系统省市区相关荣誉称号的教师代表,向他们为新区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强师惠师”行动

到2025年培养1-3名江苏省特级教师

作为本次教育大会的重点之一,新区聚焦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创新,发布《南京江北新区“强师惠师”三年行动方案》《南京江北新区中小学教师政府专项奖励实施办法》《关于在江北新区部分新建学校实施办学管理改革的方案》。

《南京江北新区“强师惠师”三年行动方案》聚焦教师队伍建设,从支持服务教师专业发展、强化教师待遇保障等方向列出16项重点任务。据悉,该行动方案目标到2025年,培养1-3名江苏省特级教师、40名左右南京市名优教师、300名左右江北新区骨干教师。

实施青年教师“优才培育”计划,通过对青年教师有计划地培养,达到“一年站稳成新秀、三年成熟变骨干、五年区域能引领、十年市域有影响”的目标。每年遴选30名入职满一年的优秀青年教师进行5年期培育、三阶段考核。第一年考核合格者可授予“江北新区教坛新秀”称号,第二阶段考核合格者可授予“江北新区优秀青年教师”称号,第三阶段考核合格者可授予“江北新区学科教学带头人”称号,并优先推荐参加“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学科教学带头人”评选。

支持教师在职攻读硕、博士学历学位。对在职取得硕、博士学历学位的教师,硕士学位(研究生学历)按规定总学费的50%予以一次性补贴,总学费不超过5万元;博士学位(研究生学历)按规定总学费的100%予以一次性补贴,总学费不超过12万元。

政府专项奖励

名校长给予每人100-150万科研和安置费用

在《南京江北新区中小学教师政府专项奖励实施办法》中,设置“优秀人才奖”“先进个人奖”“特殊岗位奖”“特别贡献奖”“引进人才奖”5个奖励项目,每个项目中都逐层逐级、依据岗位特性细分奖励方法,以此充分调动新区教育工作者投身教育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建设教育强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记者了解到,优秀人才奖中被评为“苏教名家”的,每年考核奖励10万元;评为江苏省教学名师、“宁教名家”的,每年考核奖励8万元;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的,每年考核奖励8万元(含市级奖励1万元);评为南京市学科教学带头人、南京市德育工作带头人的,每年考核奖励3万元。

每年设立教育高端人才引进专项资金4000万元,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对引进人才给予奖励。其中:特级教师一次性给予每人70万元的科研和安置费用;设区市学科带头人一次性给予每人30万元的科研和安置费用;名校长给予每人100万–150万元科研和安置费用(分五年发放)。退休返聘“银龄”骨干教师每人每年给予15万元工作补贴,知名校长、知名教师一事一议。

通讯员 岳明珍 陈佳丽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校对 王菲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