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前段时间的罕见高温后,扬州市区不少新栽银杏叶片枯萎、掉落,元气大伤。而驻步市中心,文昌中路石塔寺段,通衢大道中央,一棵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唐代银杏,却几乎没有受到极端天气影响。该市住建局绿化专家介绍,这得益于扬州一贯注重对包括这棵千年银杏在内古树名木的用心保护,保障它们有健康的体魄,抵御外界不良环境侵袭。1日,扬州城建专家朱懋伟老人,翻找出40年前的几份文件,向记者讲述了当年为千年银杏问诊复壮,专家组一年4次开会的难忘往事。
早萎的千年银杏牵动众人心……
1981年,不少从唐代银杏旁走过的市民发现,千年古树叶子发黄、落叶早,出现了早萎现象。“生病”的唐代银杏,引起了市民和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发现问题后,扬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即组织专家为银杏“会诊”。1982年3月26日,市科协在“关于唐代银杏考察研究的情况报告”中,提出五项保护措施,由市政管理处组织落实。之后,专业人员实施了松土、建成高铁栏杆、根部浇灌激素和在古树周围钻探取样化验土壤含水率和PH值。第五项改变古树两边路面结构的措施,因经费未能落实,没有进行。
据介绍,根据市领导意见,当年9月15日,市科协会同市政管理处再一次邀请有关专家作专题研究。这次研究会由时任市科协副主席方明学主持,邀请了江苏农学院园艺学家曹侃和徐晓白教授、土化专家杨克圣讲师、园林管理处韦金笙工程师、城建局朱懋伟和高德山工程师、市政管理处许炳炎等到会。到会专家强调了保护古树的重要意义,一致认为它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和实物见证,受到国内外关注。如瑞士日内瓦市建筑师代表团,就对这棵古银杏精心养护管理的做法非常赞赏,认为这一代科学工作者一定要千方百计使这棵千年古树生长良好。
对于唐代银杏生长衰退的原因,到会人员认为,已经进行的保护措施是有效果的,1982年春夏生长较好就是采取措施的结果,今后还要继续进行。古树经过采取措施后,从各方面观察测定和分析,两边路面结构是古树生长衰退的主要原因。泰兴银杏长得好就是源于砂质壤土,盆花用瓷盆不如紫砂盆,紫砂盆不如瓦盆,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土壤透气性的重要。古树根系呼吸需要氧气、放出一氧化碳,现在路面被覆盖住了,透气性差,含氧气少,二氧化碳多,呼吸作用减弱。银杏最高生长温度是39℃,树下沥青路面夏天的温度常达四十多℃,产生大量辐射热;树冠的呼吸作用加快,叶子就早落。古树新陈代谢作用不协调,根系呼吸作用减弱,树冠呼吸作用加快,失去生理平衡,造成银杏树生长衰退。
据了解,瑞士日内瓦建筑师代表团参观唐代银杏时,同样提出了路面要处理的意见。
众专家再为古树开“处方”……
1982年9月15日的这次研究会上,与会专家再次对古树“会诊”,提出4条保护措施。
一是改变古树两边路面结构是保护唐代银杏树的关键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古树透气性呼吸作用的生理平衡,促使其恢复生机,正常生长。二是搞好古树周围的绿化和垂直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降低地面辐射热,降低古树周围气温。三是夏天路面要洒水,空中喷雾、叶面施肥,以降低温度,提高湿度,增加养料。四是为了精心做好养护管理工作,建议成立一个专门养护小组,把古树保护措施的执行情况以及古树生长变化,进行详细记录,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到会专家还认为,人防工事和柏油路面对古树影响很大,逐步把养料消耗了。采取措施后,生长向好有个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关于改变古树两边路面结构的意见,专家们建议改变原有路面,辅装块石,注意路面结构与古城风貌相协调。可以做成栅栏式路面,也可以牙齿式错缝。路面下可设盲沟或用梁柱式支撑。路基垫层换土、施肥,不能用石灰土。
千年银杏经过“调理”恢复生机……
1982年11月6日,市科协会同市政管理处召开研究会,又一次对千年银杏的保护问题进行研究,这是对保护这棵古树召开的第四次会议,时任副市长蒋兆信出席了会议。他在发言中提出,对这棵千年古树的保护,省、地、市委领导非常重视,因为它是历史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古城扬州活的见证,也是扬州的特色景点,绝不能让它在这一代人手里毁掉。
对于先前专家们提出要改进古树周围路面的问题,农学院徐晓白教授、曹侃教授、宋育才讲师相继发言,分析了这棵古树衰萎的原因,从理论上和土壤化验结果解释了银杏树的现状。“我在会上用简图阐述了这棵古树的路面和人防工事结构的关系,并介绍了北京古代保护古树的做法,提出大树附近路面采用块石铺砌、间插空心立柱、内填石子的路口方案,这样可以解决古树根部的透气问题。”时任市城建局副局长朱懋伟告诉记者,会上,对避免地下积水和噪声振动对树木的影响问题,也进行了研究。
按照专家开出的“药方”,经过几年“调理”,古树逐渐恢复了生机。
一系列古树名木保护机制已形成……
“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这是扬州人对市区东西大动脉文昌路上古迹密布的概括。“唐代银杏已经成为文昌路上年纪最大的‘寿星’,它既是古城发展变迁的见证者,也是展示扬州古城保护成果的窗口,更是扬州重视古树名木保护的缩影。”市住建局专家介绍,在对千年唐槐、千年银杏等古树名木的保护过程中,扬州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也逐渐形成了切实有效的保护机制。以上述两棵古树为例,一直以来,定期有人“监护”,根据指标检测情况为其“加餐”“开小灶”,以保证其正常生长。
记者了解到,目前扬州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古树名木及后备资源保护率100%”是18项考核指标之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将进一步健全古树名木动态检测体系,定期对现有的678株古树进行检测评估,建立“一树一档”,挂牌保护,明确古树名木养护责任单位,为这些绿色“活化石”创造良好生长条件。并对树龄超过50年(含50年)名木后备资源普查、建档、挂牌,确保古树名木及后备资源保护率100%。
议事员: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