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新闻、扬子晚报网在江苏省委网信办、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指导下,在2022年8月至10月,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出“宝物奇旅”融媒体行动。在各市区文旅及其所辖博物馆的联动推荐下,经过网友票选和专家遴选,最终选拔出具有江苏文化标识意蕴的“人气宝藏”。
山清水秀的无锡不仅有着超高“颜值”的城市风貌,更有着深厚历史底蕴所赋予的江南文脉之气,无锡自古以来是钟灵毓秀,包孕吴越,向世人充分展现了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并将这股文质延续到了今天。
此次“十三宝”的选拔活动中,无锡博物院、宜兴陶博物馆、江阴博物馆等为我们带来了十件独具特色的宝贝,向我们讲述着无锡这座城市的万种风情。
无锡博物馆院
1、春秋吴王僚剑
春秋 吴王僚剑
春秋吴王僚剑为青铜材质,长41厘米,宽2.7厘米,茎长9.5厘米。
剑整体呈窄长扁条形,无格无首,前锋尖锐,两刃近锋略内收,向后渐宽,剑身中线起脊,直通茎末。剑身装饰有斜“王”字形暗纹。此剑为无锡博物院于2018年12月征集所得,经专家鉴定为春秋晚期文物,吴镇烽先生考证剑主为吴王僚,即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第五位吴王,是吴王寿梦的庶子。
2、清光绪周阿生塑、陈杏芳彩泥塑蟠桃会
清光绪周阿生塑、陈杏芳彩泥塑蟠桃会
清光绪周阿生塑、陈杏芳彩泥塑蟠桃会高85厘米,通宽61厘米,纵深43厘米,是国家二级文物。在慈禧太后五十寿诞时,无锡县令别出心裁,呈送给太后一件名为蟠桃会的惠山泥塑作品,为防止损坏,赶制了两件一模一样的蟠桃会,送入北京的那一件早已不知所踪,而留在无锡的这一件几经岁月流转收入了无锡博物院。
3、元春水玉带扣
元春水玉带扣
元春水玉带扣由钩和环两部分组成,钩长7.4厘米,宽2厘米,高2.4厘米,环长8.3厘米,宽6.7厘米,厚2.2厘米,是国家一级文物。1960年出土于无锡元代钱裕墓,为白玉质地,玉质温润。因埋藏地下长达600余年,故器身遍布土沁及灰斑。这件玉器刻画了海东青飞于荷上回首寻觅的瞬间,极富有艺术感染力。
4、元倪瓒纸本墨笔苔痕树影图轴
元倪瓒苔痕树影图轴
倪瓒,字元稹,号云林子,江苏无锡人,原为本地富豪,元末社会动荡,他散尽家财,浪迹于山水之间,其山水宗董源, 作品简中寓繁,意境萧散,追求天真幽淡、清秀飘逸的审美风格,对明清以来的山水画影响极大,目前存世作品较少,江苏省内的博物馆中,仅南京博物院和无锡博物馆各收藏有一件。
宜兴陶博物馆
5、顾景舟《提璧茶具》
顾景舟《提璧茶具》
提璧茶具,陶质。壶长15.5厘米,壶宽12.0厘米,壶高12.5厘米;杯长10.0厘米,杯宽8.0厘米,杯高4.0厘米;盘直径11.5厘米,高0.8厘米。
《提璧茶具》一套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创作,它的原型设计者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浮雕定型者高庄,曾于1979年,作为国礼赠予日本首相;于1986年,被国务院选定为中南海紫光阁的陈设品;于1988年,经专家组一致评定,批准为国宝级文物;于1994年,作为唯一一套现代作品入选《宜兴紫砂陶》特种邮票;于2011年,北京保利秋拍会上,以1782.5万的高价打破了紫砂壶拍卖的世界纪录。
江阴博物馆
6、良渚文化玉
良渚文化玉
1999年高城墩良渚文化遗址出土,出土时完整。整体呈镯式四面,内壁打磨光滑,上部台面有较多的凹痕,修整光洁。琮体共两节,四面共饰八幅简化兽面纹,其中兽面额部以片状刻画6-7道紧密直线,四面转角处刻线不衔接,线间距皆小于0.1厘米,并少有叠压现象。
7、明金嵌宝凤凰挑心
明金嵌宝凤凰挑心
1977年出土于江阴青阳邹令人墓,以金叶锤压而成。通体共镶嵌红蓝相间宝石19颗,现余13颗,补6颗,银质簪身脚切面为扇形。凤凰头顶是一个镶嵌了红宝的花叶式凤冠,凤首用一道道短而细的金丝缠绕作眼睛,显出调皮和娇俏来。
鸿山遗址博物馆
8、战国琉璃釉盘蛇玲珑陶球形器
琉璃釉盘蛇玲珑陶球形器
泥质灰白陶,球形,中空,下部为矮圈足,球身由八条蛇组成,一蛇的口衔另一蛇尾、身,或头向上扬圆圈状,形成玲珑球状。蛇头和蛇身装饰点状蓝色琉璃釉,并以红彩相间,是其特有的造型,也是中国古代陶器的珍品,为研究中国釉陶工艺的起源和发展、古代琉璃起源、越国贵族丧葬制度有着重要的考古价值。但是其用途,专家学者推测可能是王权或神权的象征,但究竟作何用,还是个谜。
9、战国凤形玉佩
玉飞凤
白玉,受沁呈白色,微透明。凤作振翅欲飞状,双目及冠减地成高浮雕,翅及尾采用边缘切割成形,一小孔上下贯穿。正反两面均阴刻极浅、极细的羽片,内为羽纹,翅及尾的边缘阴刻斜线纹。为我国最早出现的“微雕工艺”,亦为越国玉器阴刻工艺的代表。根据考古资料及文献记载,玉飞凤在实际佩戴时,在正佩中位于璜与璜之间或环(璧)与环(璧)之间,造型特殊、工艺精良。
宜兴市博物馆
10、宋代漆奁
宋代漆奁
通高8.3厘米,黑色,对称十六瓣形,无圈足,对合式。传统的木质胎体,呈现出黑玉一般的滑光莹质感。该漆盒也是宜兴市博物馆馆藏为数不多的一级文物中的一件,弥足珍贵。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