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十三宝|为南博选三件宝物,你的选择是?
来源:紫牛新闻
2022-08-13 09:17:29

紫牛新闻、扬子晚报网在江苏省委网信办、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指导下,将在2022年8月至10月,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出“宝物奇旅”融媒体行动。在各市区文旅及其所辖博物馆的联动推荐下,经过网友票选和专家遴选,最终选拔出具有江苏文化标识意蕴的“十三宝”。对于拥有众多宝物的南京博物院来说,会推荐哪些宝贝呢?

博揽江河湖海,馆藏吴韵汉风

想要领略浮沉的六朝都与袅娜的江南城,南京博物院是必打卡之地。南京博物院,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投资建设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四十余万件,馆藏数量居中国前三,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当代,你都可以找到过往的遗存,青铜、玉石、陶瓷、金银器皿、竹木牙角、漆器、丝织刺绣、书画、印玺、碑刻造像等所有文物品类一应俱有,每一品种又自成历史系列。

回溯南博的前世今生,一路走来的生命轨迹,见证着中华民族历史的风云传奇。1933年,在蔡元培先生倡议下,国民政府创建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原拟建“人文”“工艺”“自然”三大馆,1936年6月开工兴建,然而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底不得已停工。仅建成“人文馆”,即南京博物院大殿。这座博物院的主体设计本身可以说也是馆藏的一部分,它由民国著名建筑师徐敬直设计,建筑大师梁思成修改,以辽国奉国寺为蓝本,唐辽遗风和西式建筑理念完美融合,碰撞出民国时代与中国宫殿式建筑的典范之作。

抗战期间,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连同所属的文物,迁往四川、云南等地,几经迁徙,于抗战胜利后,又回到南京。20世纪50年代初,人民政府拨款对博物院的建筑作整修、增建,至此,博物院的第一期建筑工程才最终完成。1959年,南京博物院、江苏省博物馆、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三单位合并,仍名南京博物院。2009年,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扩建工程启动,2013年11月6日重新开放。扩建后南京博物院占地13万余平方米,形成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一院六馆”格局,即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

话说拥有43万件宝贝的南博的镇馆之宝就有18件之多,此次推荐的三件宝物中有良渚文化玉器之珍品,也有曾登上《国家宝藏》为大众熟知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以及飘逸潇洒的错银铜牛灯。

看5000年前,

良渚文化玉器之珍品

透雕人鸟兽玉饰件,1991年出土于江苏省昆山市赵陵山遗址77号墓葬,距今约5000年,是中国迄今出土的时代最早的人鸟兽图案透雕精品,为良渚文化玉器之珍品。玉饰件高5.5厘米、厚0.5厘米。系透闪石软玉制成,呈白色略带绿斑。制作采用了线刻、圆雕、透雕、钻孔、琢磨抛光等技法,精雕细镂,构图独特。主体是一个蹲踞抬手的侧身人像。头部以凹下的圆点表示眼睛,边缘的曲线勾出嘴、鼻,头上方阴刻五条平行弦纹的凸棱表示冠帽,冠帽上方高耸的弧状物象征一束羽翎。在戴羽冠的人脸一侧,有一头上尾下、前后肢与羽冠相接的走兽。其顶端系一浮雕小鸟,小头短颈,扁喙微张,硕身翘尾,形象极其生动。

赵陵山位于昆山市张浦镇西南,属长江三角洲太湖水乡地带新石器时代遗址。人鸟兽玉饰件出土于77号墓,墓主系成年男性。该墓出土玉、石、陶、象牙、玛瑙等随葬品共160多件。人鸟兽玉饰件放置在墓主右脚下的一石钺圆孔处。钺作为一种由武器演变而来的礼仪之器,显示着墓主人生前拥有的军事权威。墓主人在当时拥有非同寻常的社会地位,应是一位握有军权、神权的氏族显贵,透雕人鸟兽玉饰件应是钺上附加饰件。

一盏灯里看汉朝环保黑科技

360度看文物还能“一键拆散”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人在青铜灯具的设计上就已具备了环保意识,如长信宫灯宫女的袖筒、云纹牛灯的双角,它们即是造型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发挥着烟尘导管的作用,匠心独运,令人叹服。这项发明在世界灯具史上处于领先地位。1980年出土于江苏扬州邗江县甘泉2号东汉墓的汉代错银铜牛灯,就自带“黑科技”的光环。

错银铜牛灯由灯座、灯盏、烟管三部分组装而成。它的三部分均可拆卸,使用和擦洗相当方便。灯座是一俯首站立、双角上耸、四足矮而敦实、尾卷曲向上、雄浑壮硕的黄牛。牛腹中空,背负圆形灯盘,灯盘一侧设置扁平把手,便于转动灯盘,盘上饰两片可以灵活转动的灯罩,其中的一片刻镂空菱形斜方格形纹,起到散热、挡风和调光的作用。灯罩上紧扣穹顶形罩盖,盖顶之上均匀弯曲的烟管与牛头顶上方凸出的短管紧密套接。当灯火点燃时,所产生的烟尘通过烟管导入灯座腹腔中的清水被溶解,从而确保室内空气的清新。

该铜牛灯通高46.2厘米,身长36.4厘米,不但设计精美,而且在制作时巧用铜银二种不同材质的色泽,形成颜色的完美搭配。铜牛灯通体光滑,工艺精湛,整体纹饰运用流云纹、三角纹、螺旋纹图案为地,饰以龙、凤、虎、鹿以及各种神禽异兽等图案,线条流畅,飘逸潇洒,是汉代众多青铜灯具中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扬州古称广陵,西汉设广陵国,东汉改为广陵郡,与错银铜牛灯同出土的还有“广陵王玺”龟钮金印、虎钮玛瑙印、以及镌刻“山阳邸”、“建武二十八年造”等铭文的雁足灯等,这足以证明错银铜牛灯应属于王室器物。

在博物馆纷纷破圈的当下,南博也动作频频,推出文创产品。错银铜牛灯就被打造成文创雪糕,舌尖上的“镇馆之宝”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此外,还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数字馆,面向年轻人,通过影像、全息投影等方式,把中华传统和江苏地域文化,分成多个片段表现出来,让文物“活”起来。今年在因疫情闭馆期间,指尖上的三维文物带大家360度看文物,甚至可以一键拆散,看到不同部位的零部件。比如错银铜牛灯可以一下被拆解成灯扭、灯柱等部件,放大屏幕翻看之下,还能看到灯上的数字和铜锈,还原度之高让人拍案叫绝。

仰慕同趣,

“竹林七贤”变“八贤”

曾登上《国家宝藏》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早就是脍炙人口的“明星文物。其1960年出土于南京西善桥宫山北麓南朝帝王陵墓。原件分布在墓室中的南北两壁,各由近300枚砖块拼嵌而成,规格均为长2.4米、高0.88米,是同类砖画中规格最大、内涵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件。 “竹林七贤”为魏晋时期的7位名士,他们常结伴游于山林,沉湎于酒乐,画面上的另一个人物为春秋时的高士荣启期。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因志趣相同而展现在同一幅画面上,既是墓室两壁画面对称的需要,也反映了当时“贵在肆志”、“仰慕同趣”的社会风尚。

你看画面中,嵇康头梳双髻,目送秋鸿,手弹五弦;阮籍身着长袍,一手支皮褥,一手置膝上,口作长啸状;山涛头裹巾,一手挽袖,一手执杯而饮;王戎斜身靠几,手弄玉如意;向秀头戴帻,一肩袒露,闭目沉思;刘伶双目凝视手中酒杯,另一手蘸酒品尝;阮咸垂带飘于脑后,弹一四弦乐器;荣启期披发、长须,腰系绳索,凝思而弹五弦琴。以上八人皆席地而坐,各具神态,每个人物身旁均标明身份,相互间以银杏、松树、槐树、垂柳等树木间隔,是一组既各自独立又和谐统一的大型画像砖组画。鉴于这件文物的独特价值和不可替代性,国家文物局规定这件国宝级文物禁止出国(境)展览哦。

实习生 谭丁元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