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是国际大象日。随着玉米等农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期,在云南普洱,一些前来觅食的亚洲象群会经常光顾当地农民的庄稼地。为确保人象安全,云南组建了专门的监测队,提前发出预警信息。我们的记者跟随监测员一路去寻找大象踪迹,一起去看看他们有什么收获↓
记者今天跟随云南普洱林草局的监测队,寻找一群到达普洱思茅区六顺镇时间不长的一个大象家族。大象监测队分为市、县、乡三级,在每个重点村寨都设有观测站和应急点。驱车两个多小时后,我们首先到达的是团结村。
总台央视记者 蒋树林:村民会不会恐慌?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亚洲象监测员 龚成才:不会,因为我们提前把预警信息发给他们了,因为这么多年象都一直在跟我们打交道。
大象年年都来,有的甚至变成村寨里的常客。监测员教给村民最实用的口诀就是“熄灯、关门、管狗、上楼”。别说这招还真管用,这两年人和大象的冲突虽然没有完全消除,但总体来说趋于缓解。
当地村民 李江美:早上他们发的(预警)信息还是很及时的,大象在的地方我们就不去了。
上午的村寨和森林被层层薄雾气笼罩,无人机几次搜索,都没有见到象群的踪迹。就在大家要放弃搜寻的时候,一阵大象的吼叫声打破了寂静。
叫声让大家的神经再次紧张和兴奋起来,监测员龚成才马上接通了另外一个点位同事的电话。那边此时此刻,也正在抓紧搜寻。但这个时候,天气又来捣乱,豆大的雨点开始降临这个村寨,无人机查寻的进度只能暂停。
按照多个监测点汇集的信息,团结村附近的那棵落村、南邦河村、炮掌山村等好几个村子都可能有大象光顾。而吸引象群陆续光顾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个是这里森林植被茂盛,大象有藏身和躲避阴凉之地,另外就是美食的诱惑。
总台央视记者 蒋树林:我们看这里大象爱吃的玉米、香蕉长势都不错,就在这些农作物周围,我们注意到有这样一个标志牌,写着“高压危险”,请勿翻越。这是大象电子围栏,为了防止人象冲突,相当于设置了一个分界线,既是善意的提醒,也是贴心的服务。
薄雾散去,雨水告停,但无人机搜寻仍然未果。这个时候,大家都不免有些着急。
云南省普洱市林草局亚洲象监测联络人 杨勇:象群移动的速度比较快,我们到这里可能也就几分钟,但是它到下面树林里边去了,我们这个无人机没有热成像,就没拍到,它进树林就看不见了。
就在大伙儿都一筹莫展的时候,突然有了好消息。
村民 方荣:大象在里面要注意。
总台央视记者 蒋树林:你怎么知道?
村民 方荣:我听见叫声,从那里出来了,感觉是朝我们这边。
总台央视记者 蒋树林:什么样的叫声?
村民 方荣:轰轰地叫,还会哼哼,它的那种声音。
这一次,无人机穿越茫茫大山,在一块森林腹地,终于找到了象群一家。
为有效缓解人象冲突,普洱开发了亚洲象预警监测平台,全市共配备64名亚洲象预警监测员,长期开展亚洲象的预警、监测。
象宝宝喝奶珍贵画面再现
在这次无人机搜寻大象的过程中,我们再次抓拍到了象宝宝喝奶的珍贵镜头。和一年前我们拍摄北上南归象群时一样,这群象宝宝依然俏皮可爱。
这是2021年7月的镜头:赶了一天的路,象宝宝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但象妈妈却很谨慎,它带着宝宝找到一处隐蔽的地方,才让宝宝尽情吮吸乳汁。这时候,从旁边走过来一头小象,卷起自己鼻子,轻轻地触碰象妈妈的大耳朵,好像说了句悄悄话,招呼一声就要走。看到小象这么有礼貌,象宝宝也主动停下来,伸长鼻子和这头小象打起了招呼。
时隔一年之后,无人机再次拍摄到了有趣一幕,大象把三只象宝宝谨慎地保护在中间,其中一只乖巧地靠近妈妈的身边,大口地喝起了母乳。不多会儿,它就伸出了鼻子和一旁的小伙伴致意,还让出了自己吃奶的最佳位置。
白袜子野牛“犇犇”成长记
亚洲象是野生动物保护中的旗舰物种,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伞护种”。保护亚洲象及其栖息地,也能够最大限度地让这一生态系统里的其他野生动植物得到庇护。一起来认识几个与亚洲象群在同一方天地、同一个栖息地生活的小伙伴们。
这种名叫“白袜子”的印度野牛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牛,平均体重约1吨,是个庞然大物。因为四肢都是白色,就像穿着长筒白袜子一样,所以当地人叫它“白袜子”;因为头上长着坚硬的弯角,像西游记里“牛魔王”的原型,所以被称为现实版的“牛魔王”。其实它的中文学名叫白肢野牛,又叫印度野牛。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南部的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州。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副研究员 李学友:印度野牛是一个濒危物种,在国内数量很少。一方面,国内做的调查也不够深入,现在查明的数量不到200头,数量比亚洲象还要少。
我国科学家在保护这种珍稀濒危动物上可没少下功夫,以一年为期限,一起来看保护团队在野外对白袜子野牛的跟踪监测有多细致。
2021年7月,位于普洱市的糯扎渡自然保护区监测到一头刚刚出生的印度野牛宝宝,由于这是国内首次拍到刚出生的野牛,工作人员给它起名为“犇犇”,希望它能健康成长。同时加大了对它的科研监测力度。
这是红外相机于2021年7月21日上午拍摄的视频,只见一头全身黄色,外形与家里养的黄牛十分相似的小牛颤颤巍巍跟在成年母牛身后,并不时去吮吸母牛乳汁,它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犇犇”。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副研究员 李学友:这个视频可以看出,母牛的臀部还有一些血迹,证明这个小牛刚出生一两天。在野外能记录到小牛刚出生的资料也是实属难得。
一个半月后,红外相机再次拍到小牛“犇犇”的视频,此时,它不仅长高了,而且当它低下头的时候,可以看到背部的毛色有一条黑色的划线,这是成长的标记。
今年1月份,“犇犇”已经有半岁,它完全褪去了身上黄色的毛,且四肢膝盖以下已经变成白色,和成年印度野牛的模样越来越一致了。
今年的5、6月,小牛“犇犇”接近一岁,此时,它的头顶不仅长出了两只牛角,体格更加壮硕,毛色也更浓密。从行动上看,一岁前后的“犇犇”显得活泼好动,对整个环境也更加适应。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副研究员 李学友:印度野牛分布区很狭窄,像这次保护区做这个系统化的网格化监测,可以完整地了解它生活周期的生态习性和行为,对后续物种的保护和恢复很有帮助。
大嘴鸟——冠斑犀鸟机警避难 保全幼鸟
冠斑犀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因嘴大而被称为“大嘴鸟”,也因飞翔时头部和颈部向前伸直,两翅平展,也被称为“飞机鸟”。和亚洲象一样,冠斑犀鸟也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
冠斑犀鸟的食物主要是野生植物的果实以及种子,乃至地上的蜗牛、蠕虫、昆虫等都能吃。它们被称为“森林农夫”,不仅将其他动物吃不了的又大又硬的果实和种子吃掉并消化,而且还把种子传播得非常远,促进很多珍稀树种的传宗接代,是热带以及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的关键物种。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副研究员 吴飞:喙上有一个盔突,盔突上有一个黑点,形成一个黑斑,所以叫冠斑犀鸟。冠斑犀鸟是我国5种犀鸟之一,在2021年调整中,冠斑犀鸟和其他5种犀鸟就由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云南糯扎渡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在它们巢穴附近安装了红外相机开展科研监测,结果拍到了冠斑犀鸟险遭捕食的珍贵视频。在一棵乔木树干中间有点弯曲的地方,一只凤头鹰雕不停地扑腾着翅膀,并用嘴巴寻找什么,在凤头鹰雕的上面,另外一只鸟在焦急的飞来飞去,现场传来一阵阵惊叫声。原来,在这棵树弯曲的地方有一个树洞,里面住着冠斑犀鸟的鸟妈妈和它的两只鸟宝宝,而那只在凤头鹰雕上空盘旋的则是鸟爸爸。
云南糯扎渡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局长 卢文:这只凤头鹰雕来到冠斑犀鸟的巢边,目的就是想捕捉冠斑犀鸟的幼鸟或者是雌鸟,但是因为冠斑犀鸟有一个独特的特性,就是繁殖期到了雌鸟就会进洞,然后雄鸟就会从外边抬泥土把洞口封起来,只留下一个小洞,因此凤头鹰雕没办法,最后放弃飞走了。
这天的险情刚解除,没过几天,另外一只食肉动物黄喉貂也来到这里,蹦蹦跳跳,上下寻找,不过最终它也没有得逞。因为鸟巢严密隐蔽的设置,冠斑犀鸟一家脱离了威胁。冠斑犀鸟的繁殖期为4—6月,在繁殖期间,雌鸟和雄鸟有着明确的分工。
云南糯扎渡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局长 卢文:雌鸟进洞里面产卵、孵化、然后一直领着幼鸟,可能要经过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在这期间,雄鸟一直要担负起从外边抬食回来喂小鸟、喂雌鸟的任务。
(总台央视记者 张勤 王琰 梁丽娟 蒋树林 陈烨炜 乔一茗 张昊 郭峰 王溪 陶世飞 张如尧 宋东东 云南台 董柱辉 柏联 冯茵 彭震 姚立伟 朱正波 闫东 鲁皖阳 普洱台 何有刚 张权 杨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