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
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
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
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
——【唐】元稹《立秋七月节》
“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立秋三候,这首唐人诗作都写到了。但这三候,短时间内是见不着的。时令仍在三伏之内,暑气未消,凉风不至,连风向都还没有改。待再捱过一阵“秋老虎”的“酷刑”,人们才会稍微感觉舒爽。
诗中的“寒声喧耳外”,说的是寒蝉。古人很关注物候的变化,瓜果花卉、昆虫鸟兽之属,多被当作节令变化的象征物,寒蝉也是其中之一。寒蝉,有人解释为天转凉后的蝉,但寒蝉,确有这一物种,它是蝉的一种,也叫寒螀、寒蜩,比一般的蝉要小,青赤色。曹植《赠白马王彪》: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李善注:蔡邕《月令章句》曰:寒蝉应阴而鸣,鸣则天凉,故谓之寒蝉也。
张大千
夏季,最早鸣叫的应该是一种叫蜩的蝉,《诗经》说“五月鸣蜩”,到了七八月,黑蚱蝉的鸣叫震耳欲聋,这是我国最常见的蝉,也是夏天鸣叫声最大的,而且只要有一只蝉带头叫,附近的蝉都会齐声响应。
而寒蝉,到天凉的时候才会发声。因为它的叫声为“伏了”,所以很多地方称它为“伏了”,它一发声,也意味着三伏天结束了。
世界上的蝉约2000种,幼虫发育期很长,一般在地下4-5年,有的长达17年。但它们的成虫期很短,只有数周左右便死去了。故此,古代文人常对它短暂的人生大发感慨。这种感慨应始于庄子,在《逍遥游》中,庄子写到:“蟪蛄不知春秋”,蟪蛄,即蝉的一种,说蝉或春生夏死,不知有秋;或夏生秋死,不知有春。当然,它们也不知有冬。
在古人的心目中,除了生命短暂外,蝉还有许多值得称赞的品德,西晋诗人陆机夸赞蝉有五种品德:“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节则其信也。”总结起来,就是:文雅、高洁、廉正、俭朴、诚信。后世咏蝉,多不出这个范围。
这五种品德中,最为人瞩目的是它高居树上,“饮而不食”,被誉为“至德之虫”,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高洁君子。虞世南、骆宾王的咏蝉诗已是历代吟咏的名篇了,他们便借用此喻。
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讽谏得罪武则天,被诬入狱,他在狱中写了此诗,将蝉喻为心志高洁的君子,将遭受不白之冤的悲愤与凄楚孤寂的思乡之情融在一起。
虞世南的《咏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是初唐大书法家,深受唐太宗推重,他认为一个人完全可以凭高超的才华而有所作为,而不用借助别的力量。这是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对自己清高品格的自赏。
蝉,这一微小的生命,被赋予了这么美好的品德。也正因此,汉唐时期,蝉便被装饰在帝王亲贵的冕冠上,以昭显自己同蝉一样的情操。帝王将相也好,文人寒士也罢,身陷囹圄也好,平步青云也罢,他们都能从“蝉”身上找到一丝寄托。
清·孙龙
在后世的咏蝉诗中,还有一路是不再纠结于蝉的节操,而是看山是山,将蝉当“蝉”看。
李商隐的《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先后在高级官署任幕僚,长期沉迹下寮,坎坷不得志。他以蝉自喻,喟叹个人的怀才不遇,劳而无功的心境。在这里,蝉难得一饱,徒劳哀鸣。
如果说李商隐的咏蝉尚有寄托,杨万里的《初秋行圃》便是纯粹的咏物了:
落日无情最有情,偏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
前两句诗写傍晚蝉鸣声此起彼伏,后两句诗写闻蝉寻声,蝉口紧闭的情形,整首诗真切传神,即景写景,别有一番清新别致的情趣。
杨万里还有一首《听蝉》,写得也极好:
一壳空空纸样轻,风前却有许多声。
叫来叫去浑无事,叫到诗人白发生。
蝉声呱噪,叫来叫去,叫得诗人也老了。在唐代诗人徐夤那里,蝉声催促时节流逝的意味更为明显:
寒鸣宁与众虫同,翼鬓緌冠岂道穷。
壳蜕已从今日化,声愁何似去年中。
朝催篱菊花开露,暮促庭槐叶坠风。
从此最能惊赋客,计居何处转飞蓬。
早晨催促菊花绽放,傍晚催促槐叶坠落,蝉在这里,已不光是应候而生的昆虫,更是催促时间流转的“主谋”。
蝉叫了一整个夏天,到了寒蝉鸣,秋也将要深了。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