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恶,陆将沉。”85年前的7月7日,卢沟桥畔骤起的枪声,彻底惊醒了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从此,亿万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卢沟桥事变,是全民族抗战的标志。而在江苏大地上,江河湖泊水网纵横的大小桥畔,也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有些桥已经不见了,有些桥已旧貌换新颜。扬子晚报/紫牛新闻用镜头带您走访这些历经战火的桥梁,重温那段烽火硝烟的岁月。今日刊发的是《烽火名桥》第三期《粟裕三打横溪桥》。——编者按
枝繁叶茂的枫杨树树冠,遮住了古桥的一半。桥栏上的石狮子被来往的居民摩挲得起了一层包浆。终日不歇的溪水,不绝与耳的蝉鸣,让这里减少了几分暑气,平添几分幽静。与桥头相连的横溪老街,窄窄的巷道已很难让人想象当年的热闹繁华。
这里是南京横溪古桥,这座9米长的单孔石拱桥已有数百年历史。在抗战时期,它见证了江苏省敌后抗战的历史第一页。
铁门、红砖、小楼……走到如今的横溪古桥一带,让人瞬间回到九零年代。时间在这里似乎做了一个停顿。不远处的一条更为宽阔的大街,已经取代了老街的功用。古桥这一带便日益静谧。
时代变了。而古桥下面的溪水,仍和百年前一样,昼夜不歇。如果逆水而上,会一直到达它的发源地。那是一座山,登顶四望,都是横向,所以名为横山。春秋时楚国的子重攻打吴国属地鸠兹(今芜湖东),就曾在这里驻兵。有了横山,水也就叫横水,又称横溪;桥,也就叫横水桥,横溪桥。
横溪桥的历史比横溪要短得多,它建于清代,见证了清末横溪的繁华热闹。而在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之际,它也见证了一个载入史册的重大历史时刻。
1937年七七事变宣告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淞沪抗战之后,侵华日军长驱直入,苏南全境沦陷。1937年12月初,江宁沦陷。随后日军又通过江宁攻入南京。惨绝人寰、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之中,三十万同胞遇难。南京周边的土地也陷入血泊之中。
1938年5月19日,粟裕将军指挥的新四军先遣支队翻越苏皖交界的横山,进入江宁境内。南京抗战史学者胡卓然告诉记者,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首次成建制踏入江苏省的土地,江苏省敌后抗战的壮丽史诗也就是在此时此刻此地拉开了大幕。
胡卓然介绍说,粟裕将军在江苏战斗了十余年,在江南留下许多战役名场面。就在从横溪桥,将军挥师东进,踏入抗日战场后的第一战。回溯将军的抗战生涯,“1938年5月19日”这个日期和我们周边的山水,都是历史的见证。韦岗伏击战、袭击南京中华门、车桥战役等等,用兵灵活,“愈出愈奇,越打越妙”。江南第一战,韦岗战斗歼灭了日军一名少佐和一名大尉;车桥战役,共歼日军460余人。
而在这座桥畔,也同样打过很多仗。1938年8月22日,日军集中4500余人,在20多架飞机及坦克、大炮掩护下,分8路,向小丹阳、鸡笼山一带新四军“扫荡”进攻。其中第一、第二路的目的地就是横溪桥。
新四军兵分多路,对战灵活,组织群众进行大规模的破袭战,破坏了许多公路与桥梁。8月25日那天,新四军二支队三团袭击了谢村、横溪桥敌步兵300余人,激战两小时,敌人不支,火烧谢村、横溪桥一带后溃逃。至8月26日,整场战斗结束。此次战斗,新四军共击毙伤日军50多人,将占领横溪桥等地的日军都打退回去。
这是新四军在南京地区第一次反“扫荡”,并且以胜利结束。战后,粟裕亲自撰写了战斗小结,总结了战斗经验。
胡卓然检索到一份新四军随军记者吴强所写的通讯报道。他告诉记者,这篇通讯发表于1938年夏季,题为《活跃在江南敌区的新四军》。这篇通讯记述了侵华日军约三百多人,“在横溪桥又被我某团的另一部击溃,受到了重大的损失”。而这一次战斗,堪称是新四军在江宁为了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而进行的数百次英勇战斗的缩影。
从进入江宁起,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新四军的力量迅速壮大,活动范围也得到扩大,直接领导和影响的人口达到150万之多,茅山、横山、小丹阳等地都有了小型游击根据地,抗日的烽火从这里,燃遍了整个江南地区。
江宁是新四军东进抗日最早开辟的抗日根据地之一。在包括横溪桥在内的这片土地上,抗日根据地就像一柄刺向日伪在华统治中心的尖刀,让敌人闻风丧胆。
至今,当地还流传着粟裕三打横溪桥的故事,著名白局艺人史永余也曾根据新四军打鬼子的事迹,编成白局曲调“三打横溪桥”来演唱。其实,新四军在横溪桥一带,何止是三打。
今天,横溪桥以及周边的山山水水,在山明水静之中沉睡着。80余年过去,横溪古桥仍横亘在老街街头,老街的热闹市景的音量,从喧嚣渐渐降低,终归平静。
离古桥不到200米的地方,一架更长更宽的桥立在更为宽阔的河流上,它也叫横溪桥。这架新桥与连接着它的更为宽阔的马路承载了新时代的交通要道的重任。它正在见证一个崭新的历史时刻。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