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作者被读者“排雷”逼到自杀 卖出去的书,可以无条件删差评吗?
来源:紫牛新闻
2022-07-21 09:27:32

“你看,好多的药……忘记买水了,吞得有点费劲。”近日,网文作者洛拾意被评论区差评逼崩溃一事持续发酵。12日凌晨,她在微博多次发文称,作品长久被人“排雷”,由于无法承受压力,遂选择直播吞药轻生。好在其朋友及时发现,将她送至医院进行救治,当日已经脱离生命危险。

事件发生后,晋江文学城彻底开放作者删评权限,由作者可以删除部分评论,变为了可删除任意评论。但风波并未因此停歇,它引起了部分读者的不满,认为平台剥夺了读者“排雷”的权利。部分网友气愤表示:“消费者还不能有差评的权利,你差评我就给你删除,请问网店商家是不是可以删除差评了?”“花钱看个小说还不能有点意见了,排雷怎么了,直接告诉你里面有我不喜欢的东西不可以吗?”

洛拾意的个人社交账号评论区,一些人仍在继续恶意留言。另外,给洛拾意作品刷排雷留言的读者信息随后被曝光,导致其也差点走上了轻生路……

整件事荒谬到“一波三折“,冷静下来回看,谁能想象这通闹剧的起源竟然是洛拾意在四年前发布的一部作品。读者因不满她对番外篇(书籍对正文的补充)的结局处理,而在她新文《艺术家、美人与恋爱游戏》登上平台新书千字榜后,到评论区刷“排雷”言论。他们所针对的对象却又不仅仅是作品,而是蔓延到作者人品、性格上。

一名经常在晋江文学城看书的网友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排雷”行为在网文圈早就存在。它指的是一些读者看完某部小说后,或者对作者本人很了解,所以在评论区提前分享出来,劝说其他人不要去看这部小说,或者是不要关注这个作者,“比如抄袭排雷,作者文笔不成熟排雷,小说主角三观不正排雷,剧情狗血排雷等等。”

洛拾意好友说,压垮她(洛拾意)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是排雷,而是排雷刷屏,导致作品评论区乌烟瘴气,作者心态崩盘,全职作者三个月无收入,“我只求各位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能体面地活着,谁愿意把自己的不堪和脆弱给别人当笑话看呢?”

小说家路内:

作者和读者的互动应该隔着作品

网络文学自出现以来就以“开放式的创作环境“为标榜,作者和读者可以实时互动,甚至于说,读者的意见可以左右到小说的创作理念,影响到小说的创作过程。当然好处是可以激发作者的创作灵感和热情,反之又可能会带来今天洛拾意所面临的局面。某种程度上,网络花钱看文的确是一次消费行为,可即使付了钱,也不代表“消费者”可以公开评论“商家”的人格,可以对其施予言语上的网络暴力。

苏州小说家路内新作《关于告别的一切》发布。结尾处,他正好就作家和读者在豆瓣上的唇枪舌战进行讨论,还提到了读者集体网暴作者的现象。路由认为,公共和私人之间的界限在变化。想象一下,现在立刻把网拉掉,很多争论就不存在了。写作和评论这一典型的文学行为,被纳入到了某个更宽的领域内,“人们到底是站在公共领域争论,还是根本私斗?”

7月20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联系到路内本人。他也关注到了最近几天发生在网文作者洛拾意身上的事情。他没在网络平台发表过文章,多是与出版社对接工作,但因为认识一些网文作者,所以对于此事他抱有一些个人的思考。

在他看来,网络文学在写作过程中就已经受到了“污染”,开放式的“污染”,严肃文学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指的是创作环境隐蔽不隐蔽的问题。这里的“污染”并没有贬义,“比如我们说非虚构文学受到主观干扰,也会用‘通道污染’这个词语。”

“他们(网文写手)的创作环境不再是书房了,变成了开放式的网络平台。这些公开的、即时的评价给作者压力。它不只是读者的压力,而是读者和平台共同构成了压力。”路内说。

路内用了“可怕”两字来形容洛拾意的遭遇,“那不是对作品进行讨论和评价,在写作中试图扭转作者的人格,这是很可怕的。即使最苛刻的批评家,会指责小说写得不好,但不会在评论里要求作者怎么修改。”路内认为,作者和读者的互动应该隔着作品,这是最基本的。

他以自己的工作举例:“如果出版社拿着一堆读者意见来要求我修改小说,改到读者满意为止,我大概会觉得这是一种共谋关系,出版社在用这个来招徕读者。”

“作者既然在平台上面发表文章,平台就有责任保护作者。”路内说道。晋江文学城新出的规定目的就是如此,作者可以无条件删除任意评论,出发点并不是为了限制读者,而是为了保护作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孙庆云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