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力波 | 将殡葬题材引入大银幕,暑假档第一匹“黑马”即将来到?
来源:紫牛新闻
2022-06-22 23:09:17

这个周末,题材大胆突破的电影《人生大事》即将上映,它将殡葬题材引入大银幕,经过数轮全国点映,观众齐赞“十分惊喜,让人又哭又笑”,淘票票和猫眼双平台点映开分9.7,“黑马相”已经显现。很多影迷认为,它即将复制去年的爆款电影《我的姐姐》。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则注意到,这些年,以“家庭”为关键词的电影密集“出圈”,接下来《妈妈!》《刺猬》等影片也有望接棒。

“《人生大事》温暖有爱,就是太费眼泪了”

聚焦的是“殡葬领域”,不可否认,《人生大事》的题材令人忌讳,但电影看下来,却发现它拍得并不压抑沉重,而是试图用温情和戏剧化的叙事来消解残酷,哭过笑过之后,由试图跟观众探讨生与死。

电影讲述了小女孩武小文(杨恩又 饰)在外婆去世后,成为无家可归的孤儿,这让“刀子嘴豆腐心”的殡葬师莫三妹(朱一龙 饰)动了恻隐之心,阴差阳错之下他担起了“父亲”的责任,照顾武小文的饮食起居,陪伴她学习和成长。

影片虽以殡葬行业为背景,但讲的依然是家庭关系,并且通过一系列故事折射出了人间暖意。其中,小文和三妹逐渐建立互相救赎的亲情羁绊,小文的出现改变了莫三妹的人生态度。电影的情节设置中,他刚刚出狱不久,只是想把父亲的殡葬铺子弄到手,然后和女友结婚,结果女友出轨,遭遇各种危机后,他从小文身上重新找到了人生坐标。

社交平台上,看过点映的观众几乎都泪洒现场,有观众感慨:“这片子题材新颖,虽然讲的是殡葬,但又温暖又有爱,就是太费眼泪了!”还有观众表示,“原来我们思念的人没有离开,而是变成天上的星星了,会在深夜里入梦,陪伴着我们。生死之间,唯爱不灭。”“这部电影不仅仅谈死别,更涉及生活中的家长里短,我想’人生大事’就是导演想要传递的’珍惜眼前人,认真过好每一天,这就是人生大事’。”也有观众直言,在看完影片后,解开了外婆去世的心结。家庭题材电影也许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和情节,却以平凡动人心,于细小处见伟大。

朱一龙颠覆形象饰演的莫三妹,也让很多观众感到惊喜,表面痞气但内心善良柔软敏感的他,经历了从浑不吝到成熟稳重的成长变化,从外形、内心到情感都有着相当丰富的层次和可看性。有观众肯定道:“电影拍的是三妹和小文的互相救赎,实际讲的是成长、和解、成熟和责任,催泪有之,搞笑有之,最多的还是治愈。”

记者看到,电影《人生大事》目前已在各大平台相继开分,淘票票和猫眼评分均高达9.7,创下淘票票过去三年剧情片、家庭片点映评分记录,显示出该片质量过硬,十分抗打。

姐姐爸妈等家庭感情戏成电影市场热点

记者注意到,继《你好,李焕英》大爆后,业内发现,在疫情之后,观众对感情戏方面的需求格外强烈,对于东方传统“家文化”的认同度也表现得尤为明显。于是,一批讲述家庭成员之间感情戏的电影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这些年电影市场的一大热点。

《我的姐姐》去年上映,该片讲述了决心脱离家庭的姐姐,在父母离世后要跟毫无感情的弟弟一同生活。通过姐姐与姑妈两个为家庭付出一切的女性,道出了女性的伟大,引发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多维度思考。

不少网友表示,看《我的姐姐》就好像在剥洋葱,一层一层扒开主角们之间的纠缠与羁绊,展现了中国式家庭真实的一面。最终,这部影片打破了中国影史清明档累计人次、票房记录,成为2021年清明档影片“大黑马”。

去年端午档上映的电影《了不起的老爸》,则聚焦失明儿子一心想跑马拉松,中年父亲如何从不理解到接受,并陪伴的亲情故事。片中,马拉松长跑比赛中途,体力不支的父亲“放手”,让失明儿子沿着白线继续跑的镜头,感动了很多观众,“这一刻父亲的放手,处理成定格大特写,很震撼,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而导演的创作意图也是“借运动承载父子情,长跑隐喻人生漫长的道路,而最爱的爸爸会陪着我们一同奔跑。”

今年1月上映的《带你去见我妈》,豆瓣评分达7.5,影片由春节期间,潮汕人郑泽凯带外地女友回乡见家长展开,讲述的是一位潮汕妈妈从反对儿子恋情,到为爱改变的故事。

这些年上映的家庭题材电影还有《快把我哥带走》《妈妈的神奇小子》《关于我妈的一切》《吉祥如意》《父爱永不止息》《与父与子》《绿茵之外》《我是监护人》《兔子暴力》等等,在中国式家庭关系的大框架下,又加入了很多当下的社会热点话题和思考。

待映片们涉及的家庭话题更细更广

记者注意到,接下来还有多部家庭题材电影待映,比如《妈妈!》《刺猬》《我经过风暴》等,涉及的家庭话题更细更广。

家庭喜剧剧情片《刺猬》讲述一对“异类”的叔侄如何在正常人的世界里生活,叔叔王战团(葛优 饰)与侄子周正(王俊凯 饰)的这对与正常人不一样的“神经病”怪咖忘年交的幽默荒诞故事。片中,葛优首次尝试精神病人形象的角色,95后演员王俊凯颠覆形象饰演敏感沉默、口吃自闭少年。

电影《妈妈!》聚焦国产电影少见的老年题材以及阿尔茨海默人群,讲述了85岁妈妈照顾65岁阿尔茨海默病女儿的家庭亲情故事。从女性视角切入,通过细腻而深刻的“她叙事”,刻画了两位鲜活而独特的老年女性形象,这一特殊情境下的母女关系,更显母爱的强大和女性的坚韧,也是对阿尔茨海默人群的现状和心境投去关注目光,影片也因此颇具探讨空间和现实意义。

【记者观察】“里子”与“面子”是最易出彩的“戏份”

近年来,家庭题材影片并不局限于单纯的亲情和成长,而是深入挖掘社会各类话题,找准发力点,观众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和代入。在多部家庭题材电影的网友评论区可以看到,观众大多通过影片中的人物、情节、故事,甚至一句台词,触发了自己的生活感悟。

家庭题材电影紧抓当下热点,并积极嵌入剧情,易引发普遍关注。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博士陈甜甜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如今的家庭题材电影更契合现实背景,比如新型养老机制下的老人赡养问题、新时代婚姻观的改变等等,故事更真实真切,是人们所需要的,是人们所经历的,是人们所认可的,因此能引起社会共鸣。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赵伟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则从多层面进行了分析。这些年,《我的姐姐》《人生大事》等影片引发普遍好评和关注,以“家庭”为关键词的影视作品密集“出圈”,从思想层面上看,在中国,自古及今,家的观念为多数人所重视,“土壤”如此,也更有利于家庭题材作品的生产与接受;从社会层面上看,家庭,特别是广大普通人的家庭,其成员在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就是中国最鲜活的“里子”与“面子”,因而也是最出彩最抢眼的“戏份”。

另外,从创作层面上看,理性与情感兼顾的作品易引起关注,“出圈的这些家庭题材影片不仅诉诸情感直指人的内心深处,更提出了诸如女性权益、父子关系等严肃议题。这些传统思维与现代观念相碰撞的话题,容易在家庭层面涌现并引发连带效应,推动社会进一步思索与讨论。”赵伟还表示,从接受层面上看,家庭生活的经验为大多人所拥有,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观众易于代入、乐于评判,热议也由此生发。疫情之下,人们更有机会重新审视家庭,而良好、和谐的家庭关系也是大家渡过难关的要素。既然如此,这些讲述家庭故事的影片,也就成了大家回望自身积蓄力量不屈前行的推手,它们的“出圈”,或许也正是时代面影的一种折射。

实习生 王易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陶善工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