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荐未来——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
来源:紫牛新闻
2022-06-20 09:14:41

我是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院长郭凯。

相信很多青年朋友都对去年我国科学家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颠覆性的实现了以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研究进展记忆犹新,也从各种新闻媒体的报道中和大家高中知识的拓展中了解到,我国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背景下,更加迫切的需要发展以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为原料,高效转化低碳的生物基材料和化学品,实现中国制造的绿色转型;同时在当前后疫情时代,人们对医疗健康的需求更加多样,“大健康”产业发展迅猛,仅我们江苏省的生物医药产业每年的产值就达6000亿元,大量创新药物的开发与生产需要技术的进步与人才的培养,这些都是大学生物工程和制药工程专业的重任,相信也是很多同学的志趣所在,如果你希望在这些领域学有所成,实现梦想,我所在的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或许是你的不错选择!

为什么选择我们?因为我们有双院士团队引领的最强名优师资,140多位中青年学术骨干作为专业教师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厚植每位同学的个人履历;我们有科产教融合打造的最强育人平台,高规格的国家级学科基地可为每位同学量身定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我们还有大学科氛围涵养的最强学术高地,由相关5个教学科研单位共30多个博士生导师团队组成的学科集群,可为每位同学提供多学科交叉的卓越机遇和发展选择。这三个最强优势的叠加,生均资源的超高配置,是我们多年来培养卓越人才的坚强基石。

生工学院是由我们南京工业大学的建校校长欧阳平凯院士创立,是中国生物化工学科的诞生地,也是目前我国生物制造领域中最具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等教育基地。近40年的学科发展传承,生物工程和制药工程两个专业始终与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生物医药经济产业同频共振,始终与中国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发展的时代进程同向同行, “首创精神”在学院事业发展中薪火相传。

生物工程和制药工程作为我们学院的两大品牌专业,双双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并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和规划教材等一系列优质教学资源,两个专业先后通过了华盛顿协议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在国内众多高校中遥遥领先。

多年来我们始终围绕“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持续完善两个专业的课程体系的高水平建设,通识教育、学科基础和专业素养三大类课程分别做到了宽视野、厚基础和跨学科,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均由学院常年承担教学改革任务的资深教授主讲,并成立5个专业教研室坚持专业-教材-教法的全要素改革,保障教学质量。

同时面向经济主战场,我们持续推进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的专业迭代升级,形成了”前瞻性选修课程”+”项目式专业实践模块”的大学四年全方位谋划人才培养模式,增加课程“含金量”,探索学科“交叉性”,提高选择“自由度”,突出发展“进阶性”,打破学习“天花板”,无论你是想在合成生物学或绿色碳中和技术领域继续深造,还是成为生物材料或大健康产品开发的卓越工程师,都能在这里为你“私人订制”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国内顶尖的专业建设得益于大师的引领。我们学院的名誉院长、首席科学家欧阳平凯院士是我国先进生物制造的首倡者,他多年来推动着中国绿色生物与医药制造产业的集群式发展,在引领我国生物产业的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双创”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淀深厚,由欧阳院士主持创建的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任主任是我们学院的应汉杰院士,他长期致力于生物化工与制药工程交叉领域前沿,创新建立了基于细胞代谢与遗传特性的“能量-时空-集群”系列代谢调控技术,成功应用于一系列生物制药及生物技术产品的工业规模产能提升。

在两位院士的带领下,学院目前已形成“大师+团队”模式下的多学科交叉高水平教师梯队,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0人次,省部级重点高层次人才70余人次,博士生导师37人,硕士生导师102人,40%以上具有海外访学经历,并始终坚持名师教授为本科生讲课和指导本科生的优良传统。

学生的实践培养离不开一流的平台建设,我们学院是生物工程领域唯一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字号”招牌的省属高校优势学科,特别是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先进生物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材料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学科主要平台的创新拓展与一体化建设,为学院整合战略科技力量凝练一批前瞻性、战略性、大跨度领域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还有我们全面打造的“线上虚拟仿真+线下实习实训”产教融合实验教学平台,省级的虚拟仿真一流课程在新冠疫情期间有效实现了学生“实验不叫停,求知不掉线”,而国家级的校内实训基地更是每年为包括东南大学、新加坡理工大学等在内的多所国内外高校提供实习服务,形成国际影响力,有效培养学生在高新技术企业多元工作环境下的发展能力。

除了拥有大平台,我们学院在科研项目和成果积累上也是首屈一指。“十二五”以来学院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或重点项目等在内的各级各类课题12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超1.2亿元,特别是“十三五”以来,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已启动的68个专项中,我们学院主持或参与的就有11个,凸显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多赢优势。

在大项目的支持下,学院近年来在生物催化与转化、生物高分子材料、制药与食品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了包括7项“国家科技三大奖”在内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在国内兄弟高校中名列前茅。

同时学院近年来积极聚焦”四个面向”,高水平、原创性成果持续涌现,在Nature,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论文660余篇,新增国内外授权专利560余项,其中由在校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或参与发表的论文就有40余篇。

学院还坚持“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近年来围绕创业型大学建设,依托学院科研团队新建三所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先声药业、常茂生化等20余家知名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并与中石化、中石油、中粮等央企国企长期开展高质量合作,衍生孵化30余家科技型企业,为高质量科·产·教融合育人提供务实的建设示范。

学科建设方面,学院现建有江苏省唯一的生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并建有特色鲜明的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硕士点,同时共建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与国家重点学科。学院参与建设的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除了国内一流的学术积累,我们也对学生的国际化培养有着系统规划,学院与英国剑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建立了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近5年共资助133位学生赴海外知名高校或学术机构开展1-3个月的访学交流,覆盖面达学生人数10%以上,被资助学生中有不少佼佼者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

近年来,虽然受新冠疫情影响,我们也没有停下拓宽开放合作格局的步伐,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共建了绿色化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高规格牵头主办了先进生物制造国际会议、国际合成生物学论坛等多个国际高层次学术盛会,使每位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共享国际最优质教育资源。我校荣誉教授,诺奖得主阿龙教授,生物工程领域世界著名学者施密德教授等,都对我院的人才培养赞赏有加。

学生工作方面,学院作为教育部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单位,多年来本科毕业生升学率稳定在40%以上,年终总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学院学子连续多年在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挑战杯”“互联网+”等国内外学生竞赛斩获佳绩,近五年获得国际和国家级金奖等各类奖励13项。

学院还以欧阳平凯院士“忠诚精实”的学科精神大力推进学生素质培养,严谨学风与多彩文化相辅相成,举办了“教授周三下午茶”“bio梦工场”等一系列科技、社会、人文等实践品牌活动,助力同学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承载着培养国家先进生物制造技术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学院目前已成为我国生物医药领域最好的人才摇篮之一,在长三角地区建有稳固的校友企业及产学研合作“朋友圈”,2021届毕业生在江苏省内企业就业比例达83.7%,在生物医药相关企业就业比例达76.5%。

学院历届毕业生均展现出了卓越的人才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深受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欢迎,培养了一大批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掌舵者和探索者。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