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联合收割机轰轰隆隆,推发一样在麦田里来回穿梭。半天工夫,几十亩的麦地,就被收割干净。当天,麦香就从田畈被移到院中,场地上布列出一个个麦粒堆积的闪闪发光的“金字塔”。“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一千多年前白居易所写与如今夏收时节的田野情景,已经很不一样,机械化作业替代了人工收麦,农耕的劳烦早已画上了句号。
告别了稼穑压力的老家人,很自律地来到收割后的麦地,捡拾遗落的麦穗,我与母亲也加入其中,手拎编织袋,把地角、旮旯等收割机割不到的地方的麦穗,仔细拾一遍。鞠躬一样地一次次弯腰,用剪刀把一个个小辫似的饱满的麦穗剪下,半天工夫,瘪塌的编织袋就鼓鼓囊囊了。母亲掂了掂沉甸甸的袋子开心地说,我们把麦穗晒上几个日头,敲下来磨成粉,估计有四五斤呢,发馒头,全家当早饭吃上一周都没问题。最匪夷所思的是邻家阿叔,把两只生蛋的母鸡抱到了麦地,仿佛带上孩子赴宴一样,母鸡勤快地在麦地里头一点一点地啄食散落的麦粒,它们的瘦金爪,左右开弓地拨弄开麦秸,一边吃,嘴里还发出欢喜的“咕咕”声,仿佛一遍遍地在向好客的主人作揖和道谢。
田野中竖得高高的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十个斗大的黑体字,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保护耕地,我们别无选择。如同十个荷枪实弹的战士,紧挨在一起。人是靠粮食活命的,守住粮田,就是守住“家底”,人心才安。田野在,希望就在。
难怪,“稻神”袁隆平先生会在梦中惊喜地发现,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长,稻谷像花生米那么大,他和他的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这样富有浪漫主义情怀的美梦,把大地的博大与神秘,以及耕耘者对土地的热爱与深情,衬映得光彩夺目。
作者:王征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来源: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