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出版了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得主艾琳·鲍的长篇小说《屹立云端》,这也是这本书首次引进中国。小说聚焦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揭露了人性的本质与救赎,可谓是少年版《追风筝的人》。
《屹立云端》讲述了蒙古哈萨克一户普通牧民家庭的“人世间”温情故事:年轻女孩阿依苏鲁为了拯救患病的哥哥,不惧传统世俗眼光,成了一名哈萨克族女猎鹰人。为什么创作这样一部关注青少年成长的小说呢?艾琳·鲍坦言,她就是那个曾经被宠爱过但也被忽视过的孩子,正因如此,她格外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幼年的艾琳·鲍曾在住所附近的森林中见过一只倒挂着的鹰,此后她一直痴迷于猎鹰,花了大量时间阅读人与动物友好相处的书,并着手准备一部书里有鹰和常感孤独的孩子的小说。直到2014年的一天,她的心被一组蒙古猎鹰人驯鹰的照片击中,于是,她追赶着鹰,一路漂洋过海来到蒙古,开始了创作。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成长既包括身体的成长,也包括心理的成长,青少年时期正确的心理养成对一个人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追风筝的人》中,生性懦弱的富家少爷阿米尔渴望得到父亲的关注、独享父亲的爱,做了很多讨好父亲的事,但父亲想要的却是一个阳光、充满激情的儿子,因为缺乏有效沟通,父子间永远有道无法跨越的鸿沟。《屹立云端》中的阿依苏鲁生活在一个游牧民族大家庭里,是个“透明人”,总是被遗忘,父母眼中似乎只有她哥哥塞里克,因此她非常敏感、非常渴望得到关爱。不过,与阿米尔为得到爱不惜撒谎不一样,阿依苏鲁则是通过自己正向的行动来证明自己,当别人都不相信她一个女孩子可以做到时,她说“那就给他们来点儿颜色瞧瞧”。
同大多数人一样,阿依苏鲁的成长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选择驯鹰后,她听到了很多质疑的声音,包括她父亲也说“从没见哪个女孩子驯猎鹰,千年来都不曾有过。女孩是不会成为猎鹰人的”,这种对女性的偏见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就像普什图族人阿米尔歧视哈扎拉族人哈桑一样(只因为很多普什图族人对哈扎拉族人有歧视)。但就像鲁迅先生所说,“从来如此,便对么?”作者就是要通过扭转千百年来形成的偏见,为女性发声,让世界都看到女性力量、听到女性声音。
除了反抗偏见,《屹立云端》还涉及一个重大命题:选择与救赎。从童年背叛友谊到成年后救赎自己,阿米尔隔了二十多年,在这二十多年中,他的内心备受煎熬,而阿依苏鲁救赎自己却是立刻行动的。阿依苏鲁和哥哥因无心之失导致了一只母鹰的死亡,出于愧疚,阿依苏鲁冒着生命危险爬到峭壁上救出了嗷嗷待哺的小鹰,并为它取名“托克塔尔”(寓意“活下来”),这一选择彻底改变了她。在育鹰的过程中,她“一心一意只为鹰”,最终赢得了鹰的心,赢得了鹰的信任,更赢得了比赛。同时,她驯鹰的举动也是对自己的救赎,哥哥曾叮嘱她不要将自己腿瘸的秘密告诉家人,否则他会失去一切,但她还是将这件事告诉了父亲,因此她觉得自己背叛了哥哥,于是她希望通过驯鹰赢得比赛,赢得为哥哥治病的奖金,获得哥哥的原谅。
在小说的最后,艾琳·鲍说这是她的故事,但她也希望这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故事:关乎家庭、归属感、冒险、勇气、希望、爱。
从某个角度说,《屹立云端》就是少年版《追风筝的人》,就像《追风筝的人》因“为你,千千万万遍!”感动了无数人一样,《屹立云端》也会因“家人就是选择你又对你不离不弃的人”受到读者青睐。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黄彦文
校对 苏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