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有关端午节的来源也成为朋友圈的热门科普话题。在名为“端午节又叫夏至节,和屈原无关”的视频中,有学者在课堂讲课中提到,端午节又叫夏至节,大家挂艾草、系彩绳、吃粽子、赛龙舟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是辟暑湿之邪。“我们中国人把端午节和屈原联系起来了,还被别人抢注了。今人很大程度上在败家,败老祖宗的家。”对此,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了民俗专家。
端午节是夏至节?
视频中,该学者批判了把端午节和纪念屈原相联系的科普,认为是传讹,也是“败家”。“端午节不是五月初五,端,是正的意思,是直的意思,端午是太阳直射的时候,所以你看故宫里面有既有端门,又有午门。一年之中,太阳到了北回归线的时候,是夏至日,所以端午节又叫夏至节。”该学者还说,为什么端午节要吃这些,“因为从夏至这一天开始,自然界的暑湿就盛来了,挂这些是辟暑湿之邪,吃粽子是健脾开胃,到水上运动,既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又防止了天热炎热对我们身体的伤害。从端午节这一天开始,整个季节大家都要时刻避免暑湿之邪的侵犯,把脾胃照顾好。赛龙舟的目的告诉你,这个季节运动水上项目最好。”总结而言,学者认为,这种中国的文化,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中国人把他和屈原联系起来了,还被别人抢注了。今人还大程度上在败家,败老祖宗的家。”
夏至是讲节气,端午是讲文化习俗
“我们有些年轻学者敢想敢说,但不能浮躁。研究学问是严谨的事,缺乏博学广识,容易产生误说偏见。”对此,民俗文化专家陈竟表示,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和民俗文化内涵,学术界有多种说法。这位学者讲端午节与气候有关,这点有道理。但说端午节又是夏至节,这是不对的。虽然这两个节日同在五月,但不在同日。尽管都与气候有关,但概念不同。夏至是讲节气,端午是讲文化习俗。吃粽子,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是讲的儒家文化忠、义、孝道德。这是端午节中的民俗文化之一。
陈竟认为,这位年轻学者讲纪念屈原与端午无关,也是不对的。不过,纪念屈原等人物,不是端午节产生的最初的原始本源文化,只是后起的儒家文化。因为提倡儒家道德中的忠、义、孝文化,在上层宫廷和中下层民间流传成风俗,成为端午节民俗文化组成部分之一。
溯源一下,端午如何抢了夏至的戏
其实,对于端午的来源,古人也曾看法不一。端午的“代言人”也不止屈原。晋人认为,端午节出自晋文公为纪念忠诚的介子推,下令五月五日不得举火。而吴人认为端午源于纪念伍子胥,他被吴王夫差赐死后,尸沉钱塘江。《荆楚岁时记》中说:“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还有端午是端午是纪念越王勾践、孝女曹娥、缅怀伏波将军马援等各种说法。
至于屈原得到官方认证,要追溯到唐朝。天宝年间,因欣赏屈原忠君爱国的美德,唐玄宗下令将屈原等忠臣增入祀典,此后“春秋二时,择日致祭”。有了官方认证,“端午纪念屈原”这件事在盛唐时初步得到全民认可。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端午,宋神宗下旨封屈原为“清烈公”。此次端午敕封,相当于官方宣布了端午节与纪念屈原的直接联系。从此,屈原正式成为端午节“代言人”。
所以,早在屈原之前,端午节就存在千年了。确实有说法认为,端午节源自先秦的夏至节。夏至日北半球白昼最长而夜晚最短,在划分时节、表明物候并据以进行农事活动上十分重要,故被古人看重。在端午节得名之前,端午的相关节俗在汉代或更早时期已经出现。汉代以来,端午地位上升,两个日期相近的节日才逐渐融合。最终,在习俗的归属上,端午取替了夏至。
张经纬、张掖在《中华遗产》中提及,仲夏,即农历五月,是夏至所在之月,汉代人认为这个月阴气萌发,不利于万物生长,故需采取特殊手段以辟邪。如用红线捆绑具有特殊气味的植物,即艾草、菖蒲、葱蒜等悬于户上;将端午灵符贴在门上,佩戴驱邪饰品等。
此外,龙舟竞渡也是为逐疫。明人谢肇淛在《五杂组》中如是解释:“竞渡楚蜀为甚。吾闽亦喜为之,云以驱疫;有司禁之不能也。”宋代范致明《岳阳风土记》也记载:“其实竞渡也,而以为禳(ráng)灾。民之有疾病者,多就水际,设神盘以祀神,为酒肉以犒棹鼓者,或为草船泛之,谓之送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李海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