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是中国最普及的文学样式,也是最普及的传统文化载体之一。众所周知,诗词是中华文化最重要、最光辉灿烂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楹联源自诗词,与诗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属于诗词一个有机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有自身的艺术形态和审美意趣,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因而又自成一体。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楹联艺术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同时,在世界艺术殿堂中也因其具有独一无二的表现形式具有不可比性。
《中国楹联与诗词文化》一书作者汪小洋教授,长期在高校从事古代文学和宗教艺术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有深厚的诗词文化积淀。作者对中国楹联情有独钟,上世纪90年代就参加过《中国楹联大辞典》的编写工作,此后又独立编撰了《郑板桥诗词集联》,本书为作者经年学术积累而成。
《中国楹联与诗词文化》共4个部分,从理论、创作实践和传统宗教等方面对楹联与诗词文化的关系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第一编“楹联的文体特征与诗词文化”,包括以下内容:其一,楹联来自于诗词文化。对楹联创作、楹联理论和独立文体的出现时间进行了探讨;其二,楹联的文体特征。对其文学史外的创作形态、物质化的存在形态和民俗化的传播方式进行了论述;其三,楹联的仪式感特征。阐释了楹联仪式感的规定性、楹联仪式感的内容和楹联的非遗特征;其四,楹联对当代诗词的文化增殖。包括民俗性内容提供的文化增殖、诗词训练提供的文化增殖和仪式感提供的文化增殖;其五,诗词集联的特别意义。包括楹联的当代稳定性问题、诗词集联具有的持续性活力和诗词集联具有的活态分布等。第二编“古诗集联汇编”,主要是在对楹联的来源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认为集联(集句)为其最主要来源,对集联(集句)的方式进行了分类,结合古往今来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经典楹联,对其进行溯源,并附上原诗,为读者准确领会和欣赏楹联的意趣提供了方便。第三编“诗词集联训练”,主要针对当下楹联创作缺乏诗词文化积淀,楹联创作呈现散文化、打油诗倾向,艺术感染力下降,文化意蕴严重缺失,以郑板桥作品为诗词训练范本,对提升楹联创作和鉴赏水平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
本书亮点颇多:
第一,一改以往楹联书籍就事论事的叙事方式,将楹联置于中华诗词文化的宏大背景中进行研究,视野更开阔、研究更深入、内容更丰富,更具有创新性和思辨性,体现了作者很强的研究能力和深厚的学术积累。
楹联由于其创作的大众化倾向及一直处于史外的文学地位,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文学、文化作用一直被忽视、价值被贬低。本书在实事求是承认楹联大众化倾向和史外文学地位的基础上,通过辩证思维洞察其对诗词文化的增殖作用,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楹联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强调楹联艺术的大众化倾向和教化作用。应该说“兴、观、群、怨”是古往今来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学作品都具有的功能,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其大众化倾向及与宗教场所相融合,教化作用得到极化,并且,作用对象主要是广大普通民众,因此,对于中华民族行为准则、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乃至民族深层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固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应引起当代人的高度重视。
第三,雅俗共赏,理论性、专业性与通俗性、趣味性、实践性相结合,对于人们深刻认识楹联的创作形态及功能,提高楹联鉴赏水平和创作水平,丰富精神生活,培养高尚情操,做一个有情趣的人,以及更好地传承、普及和光大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并且,相较于诗词的抽象、典雅和含蓄、深沉,楹联更加通俗,很多题材源于日常生活,且与建筑、园林和书法融合,更具直观性和情景性,更易产生文化认同和共鸣,因而,有利于对内对外传播,对于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样具有积极作用。
此外,对于楹联的创作形态、存在形态及传播方式的论述,对楹联仪式感的规定性、仪式感的内容及非遗特征的阐释,对楹联的当代稳定性问题、诗词集联具有的持续性活力和诗词集联具有的活态分布的探讨等,无不体现了学者独到的见解与睿智,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江海
校对 盛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