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能做的为什么要今天做”“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不努力一定会很舒服”“万事开头难,中间难,结尾也难”……你是不是经常在网上看到类似的说法。继“躺平”之后,一些社交平台又开始流行“摆烂文学”,特别是在周末很多网友忙碌了一周的时候,还有一些流行的段子和表情包比如“周末摆烂文案”、“周五摆烂表情包”。真的有那么多人热衷于“摆烂文学”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聊聊这个话题吧。
我们首先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摆烂文学”从何而来?所谓“摆烂”,本意指当事情已经无法向好的方向发展,于是干脆不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任由其往坏的方向继续发展,原本大有自暴自弃之意。“摆烂文学”更多的则是一些工作生活中的自我解压,比如减肥失败时干脆放开大吃大喝、功课来不及复习时干脆一睡了之……
人们在人生失意的阶段难免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我不想努力了”“我好累”“放弃得了”……当压力席卷而来,你的身体开始传递这样的信号。但是在彻底放弃之前,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样的情绪为何产生,往往是个人对自己无法完成既定目标的消极反应。摆烂的底层逻辑,是因为个人对自己赋予了一定的或超额的期待,结果却暂时未能达到,或者未与实际付出达成正比。“摆烂文学”来自何处,还是在工作和生活压力下烦恼或焦虑的心态导致。
第二个问题是:当人们写下或转发“摆烂文学”时在想什么?比如,“输在起跑线总比输在终点强,省了一顿跑”“这个世界上唯一能让我不拖延的也就只有给手机充电了”……发出“摆烂文学”的一些网友们戏称自己为“咸鱼”,一心只想躺平。殊不知,能有几个人真正甘愿就这么放下自己的进取心。有数据显示,几乎没有人想真正躺平。摆烂文学说到底,只是人们在沮丧或烦恼之时的一种自我排解,用或诙谐或调侃的文字消解一时的迷茫。
甚而还有网友引用文学大咖之言,证明他们也曾“摆烂”,这种试图把名人和自己拉到同一“摆烂”水平线的举动,难道不是深层心理上的一种“慕强”?如果想彻底躺平,又怎会用他人为自己找借口呢?由此可见,“摆烂文学”存在于口头上的意义更大于实际行动上的。偶尔“摆烂”一下,戏谑一番,舒缓几分钟,再于社交平台上获得一些共鸣,这样的“摆烂文学”不失为一种暂时性的解压方式。毕竟明智的人都知道,“摆烂”的后果最终还是要自己承担。
第三个问题是:暂时的“摆烂文学”之后该怎么结束“摆烂”?一些“摆烂文学”,源于目标、口号喊得响亮,却未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以及为此应该付出多少的努力。举个简单的例子,从“我想瘦10斤”变成了最后摆烂、无所谓瘦不瘦了。此时,最应该考虑的难道不是怎么合理安排自己的饮食和注重规律地锻炼。相比于在无法自律的情况下大喊“减肥太难”,还不如思考“我今天应该再跳几次‘本草纲目’”——当把抽象的宏大的想法具象化为一个个可以达成的小目标并付出行动时,摆烂、焦虑的情绪自然不会再找上自己。
最后,众所周知的是,网络上“摆烂文学”确实存在,而温暖感人的“严肃文学”更加经久不衰。从备受欢迎的《平凡的世界》到《人世间》,我们看到一个个坎坷艰辛的故事里激越人心的无悔奋斗。从脱贫攻坚、科技攻关一线的青年追梦人,抢险救灾、疫情防控前线的人民卫士,到奥运赛场上的拼搏健儿,激励无数人的这些事迹,无一不在揭示新时代中国青年奋力奔跑的最美模样。
一言以蔽之,语言上的“摆烂文学”就意味着行为上的“破罐破摔”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没有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如果生活时有无奈、遗憾和失败,不妨把体验挫折也看作是人生的一种意义。“历尽千帆皆不是,守得云开见月明”,唯有努力过、挣扎过、拼命过,你才能见识大海的波澜壮阔。一路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也不算辜负自己的美好年华。一路逐梦,乌云散去,已是明月当空。人生只有一次,不大放异彩一回如何能作罢?
其实现实中,很多嘴上说着“摆烂”的人,需要拼搏的时候并没有放弃努力;在周末的休息过后,他们总是准时出发在周一的起跑线上。这些都在见证:“摆烂文学”不难,但坚持到底一定很酷。
暂时的休整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如果偶尔的放缓脚步和自我解压让你舒缓了心情,那请在短暂的文字狂欢之后,积蓄起更多能量,拾起勇气与信心继续坚定地向上走。
评论员 范译 薛蓓
校对 苏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