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金证券最新研报显示,预计2022年中国体育服饰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4358亿元。近日,一批头部体育公司均披露了最新运营表现,安踏、李宁、特步等国货们的营收表现继续亮眼,而国际大牌体育用品则在中国市场接连受挫。
本土品牌走强,国际大牌低迷
据目前稳坐国产体育公司头把交椅的安踏体育披露,安踏品牌产品零售额在第一季度实现10%~20%正增长。另一本土代表企业李宁同样在今年第一季度实现零售额20%~30%的增长;特步国际在中国内地的零售销售增幅为30%~35%;361度主品牌零售额较上年同期也实现两位数增长。
相较国内体育公司的增长表现,国际巨头们则持续低迷。今年一季度,阿迪达斯营收53.02亿欧元,较上年同期上涨0.6%。但毛利和营业利润分别较上年同期下跌3%和38%。据财报数据,下降主因正是由于公司在大中华区市场表现欠佳。该区是阿迪达斯的第三大市场,今年一季度营收大跌近35%。
据2021财年财报,其中国市场全年营收增速仅为3%,公司去年第二、三、四季度在华销售业绩分别同比下降16%、15%和24%。
全球体育巨头耐克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同样不佳。据财报,耐克2022财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大中华区营收分别同比下降20%和5%。
运动融入生活,体育消费频繁
据调查研究机构欧睿信息咨询的统计数据,2021年,安踏的国内运动鞋服市场份额为16.2%,超越占比14.8%的阿迪达斯,首度跃至第二,也进一步缩小了与耐克的差距。
据安踏体育2021年年报数据,其全年营收493.3亿元,同比增长38.9%,这一数据已十分接近2021年耐克在大中华区的82.9亿美元营收。
据新华网统计,截至2021年末,中国体育公司总市值首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35.32%;其中4家市值突破千亿元,另有9家市值超过百亿元。
经过多年发展和市场拉锯,本土体育公司已经成长为一股中坚力量,但这股力量成就的背后,并非全是企业的内功,还有市场机遇、国潮氛围感、大型赛事的助推等因素,后者作用或许更大。
分析人士表示,体育服饰的消费主力军是年轻人。一方面,中国品牌本身的质量、设计感在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北京冬奥会的举办以及一批奥运健儿代言国货体育用品品牌,也进一步刺激了年轻人的国货情怀。不过,赛事影响毕竟短暂,真正喜欢体育休闲的人多了,参与相关项目的人才会变多,消费运动服饰才会顺其自然。
持续投入研发,才能“赚得长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梳理wind资讯时,对比几家本土代表企业财报发现,广告及营销开支和研发投入一高一低成为共性特征。
以安踏为例,2021年其广告及宣传成本占总营收的12.4%,同比增长2.4个百分点,与员工成本相差无几,而研发成本占比则从2.5%降至2.3%。李宁的广告及市场推广费开支占比为7.9%,研发投入占比为1.8%。不论是研发投入比还是绝对投入值,本土代表企业与耐克、阿迪达斯等跨国企业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相关专家提醒,现在中国体育品牌其实还处于国内竞争阶段。本土市场足够大,容易让人躺在舒适区。但耐克、阿迪之所以持续投入研发,一定有它的合理性。
慢钱难赚,但也能更长久地赚。从服装行业整体结构看,国内市场也拥有“长久”的土壤。据国金证券,2020年,中国国内人均体育服饰消费金额为33美元/年,分别仅为美国、英国、日本的8.6%、20.5%、29%。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运动服装市场规模达到875.5亿美元,人均体育服饰消费金额较高。由此对比可见,当前国内运动服饰市场可谓是“钱景”可期。只有体育生活化,市场的引擎才足够持久强大。比如最近上热搜的“刘畊宏女孩”们或许也能为市场带来新的刺激,毕竟年轻女性的消费能力毋庸置疑。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范晓林 实习生 杨丹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