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时代,博物馆如何拥抱“元宇宙”?
来源:紫牛新闻
2022-05-13 12:27:19

还记得“故宫跑”吗?故宫博物院里的网红展览牵动着观众的心,拿出热情排队去参观。5月12日,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江苏主会场活动特别推出“高峰对话:博物馆的力量”,以及“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分享会”两场线上研讨会,博物馆大咖们在线分享了不少博物馆创新发展话题。对于当下热议的“元宇宙”,博物馆人如何面对?



博物馆里观众扎堆未必是好事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认为,全球经济复苏之际,有必要重新审视博物馆在文旅融合中的地位和力量,特别是在近两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博物馆依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博物馆旅游应是遗产旅游或文化旅游的高级形态。

在他看来,博物馆人满为患,未必是好事,反而影响了每个人的参观体验。博物馆旅游在文旅融合中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并非博物馆和旅游的简单相加。“文旅融合中的博物馆,首要目标就是具备独立吸引外地游客前来参观的能力,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坚决反对冲击文物安全底线的冒险和侥幸行为,并尽量给观众提供舒适的参观环境和游览体验,而非一味获取收益。”

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司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罗静认为,在当前“博物馆热”日益升温的背景下,人民群众个性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针对藏品建立风险识别、分级处置、后评价的预防性保护策略,高效精准的内部管理和外部治理等都是新时代下博物馆的发展瓶颈。而新技术的成熟也催生了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对博物馆突破发展瓶颈提供了新机遇。

闭馆的大英博物馆向世界开放

来自大英博物馆的分享,能给这个话题带来怎样的借鉴?馆长哈特维格·费舍尔表示,大英博物馆的建馆原则是要尽可能广泛地分享其藏品和信息,这类资源不仅应以实物的形式向伦敦及国外开放,还应以数字化的形式向全世界开放。

身在中国,却想一探大英博物馆?博物馆新举措会让你梦想成真。他举例说,2020年4月,在英国封城期间,大英博物馆启动“收藏在线”,这是规模最大的全球博物馆藏品在线数据库之一,所展示的藏品超过400万件。“收藏在线”还增加了大量中文展品记录,玻西瓦尔·大卫爵士收藏的1700件中国陶瓷现在全部有了中英双语记录。“收藏在线”的访问率高达500万人次,虚拟活动吸引了来自50多个国家的100多万观众,数字领域充满无限可能。“在这方面,国际同行特别是东亚和中国同行的创造力和技术远见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包括沉浸式展览,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的融合、无缝直播,以及定制的教育和娱乐应用程序。”

另外,他介绍了大英博物馆社区建设的相关举措,并突出了大英博物馆的重点和优势,即通过巡回展开展国际合作,不断扩大和加强国际合作伙伴网,从而共同探究人类历史、调研解决当代问题的新方案。

数字技术拓展江苏博物馆传播效能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党组成员兼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分享了在快速发展的创新时代,南京博物院与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如何创新应用数字技术来拓展传播效能。一方面,文旅融合背景下,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创新了博物馆与文物的展示展演形式,也让博物馆的服务能力更加智慧化;另一方面,数字文化创意产品、数字馆也让博物馆发挥出更大的效能,博物馆最好的展览就是最好的文化产品。

“我们遇上了一个快速发展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遇上了一个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我们遇上了从4G到5G发展的时代,我们要加速适应时代要求的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必须拓展传播的效能。”龚良表示,在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大背景下,博物馆更应重视数字文化产品的广泛传播作用,将其作为博物馆展览展示的有效补充和吸引公众的重要手段,充分重视新征程博物馆服务公众美好生活的需要,结合最新成果,创新文化产品的内容与形式。

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看来,数字技术发展一直被博物馆界关注,不单是疫情催生,这跟博物馆的使命有关。“博物馆原先的定位是文化殿堂,随着文旅融合,包括人们越来越多地进入博物馆进入文化消费,博物馆承载的东西比过去更丰富,观展形式也更多维度,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化展览,沉浸式体验展览,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好的体验。”

她表示,大运河博物馆的数字化展馆从开馆以来,就备受观众的喜爱。随着时间的迁移,线上内容也不断迭代,网站上云上体验更多元化,拓展空中社教空间。疫情中,大运河博物馆也推出了不少云上展览和教育活动,希望观众保持“云上”关联。5月27日,还将推出关于运河城市的首个临展。“我们把在疫情期间布展的情况,通过视频的形式跟大家分享,把展览的时间轴拉长,为线下开展更好地做准备,迎接更多的公众再次走进馆里。”

博物馆如何拥抱元宇宙?

3月26日,60位馆长学者联名发布《关于博物馆积极参与建构元宇宙的倡议》,呼吁面对元宇宙,博物馆应与时俱进地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积极主动参与建构元宇宙,探索博物馆领域元宇宙建设标准规范,在相关主题的国际对话中发出中国声音。

《倡议》强调,融入元宇宙只是博物馆顺应社会发展浪潮迈出的最新一步。博物馆在元宇宙里同样应该遵循现实世界博物馆公认的伦理与原则,坚守非营利性质和公共属性,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通过融入元宇宙使博物馆超越时空、无远弗届、历久弥新。

不去触及文物的产权和交易,“元宇宙”给文博行业提供了传播、推广、体验的新技术手段。采访中,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告诉记者,“元宇宙”大势所趋,博物馆人要参与其中,但如何参与,需要共同探讨。“如果只是以简单发售和博物馆的宗旨有悖,国有博物馆内馆藏资源属于国家,博物馆只是藏品的保存者。我们秉持开放的心态,愿意融入元宇宙和数字藏品的洪流中,但如何 ‘请进来’和‘走出去’值得思考。”

博物馆文创要“破圈”,进行IP授权与品牌跨界合作是十分有效的途径。苏州博物馆的“IP授权”创新做法引发关注。2019年,国家文物局公开发布了《博物馆馆藏资源著作权、商标权和品牌授权操作指引(试行)》。在此次分享中,苏州博物馆文化创意部主任蒋菡围绕“IP授权改变博物馆文创业态”的主题,介绍了博物馆如何以IP授权为工具,联合社会力量打造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创产品”,其IP授权涉及到实物、数字甚至空间。蒋菡认为,IP授权是新时代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研究和教育等基本功能的衍生与发展,也是博物馆运营模式的创新形式,推动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带动博物馆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