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荐书|一部了解太平洋战争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约翰·托兰代表作《日本帝国衰亡史》上市
来源:紫牛新闻
2022-05-07 15:56:27

之前热映的影片《八佰》,再现了中国抗日史上可歌可泣的一幕。如今,日本投降已七十余年,但我们也从未停止追问:日本为何发动这场战争?又为何战败?这一话题始终广泛受到国内外史学界的关注,也是各大影视剧热衷的题材,但要说能把这段历史既专业客观,又生动有趣地呈现出来,非《日本帝国衰亡史》莫属。

《日本帝国衰亡史》由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翰·托兰撰写,出版次年便获普利策奖,现被翻译为十数种语言,畅销全球半世纪,广受好评。之所以能被广大专业与非专业的读者认可,正是因为其兼具真实性和趣味性。

约翰·托兰为撰写这部作品,与他的妻子寿子在日本周边展开了长达一年多的密集采访和深入调研,除东京地区外,托兰的足迹遍布日本四大岛屿和许多海上小岛,包括冲绳岛、硫黄岛等,甚至还包括菲律宾。

根据受访者的亲身经历以及收集到的相关史实,托兰耗时近3年,构筑起了从1936年的“二二六”事变到1945年麦克阿瑟进入东京,足有十年之长的大框架。托兰在写作上是狄更斯的门徒,尊崇年表。他先列出大纲,然后不断在其中补充插曲和细节,在时间框架内为他所有的采访资料和文件找到正确的位置,以再现事件真实。也正因如此,《日本帝国衰亡史》的细节相当之丰富,甚至包含了很多美军都无从了解的内幕,首次披露了大量隐匿信息,其内容极尽真实与详尽,是了解二战不得不读的作品之一。

当然,这部作品之所以能畅销全球,更离不开它如电影一般的表现手法。如果仅靠资料堆砌,再真实的历史事件也会变得索然无味。

例如,在太平洋大战打响前,托兰一方面以几乎精确到分钟的紧张节奏还原了美、日谈判的全过程,用双方情报战和心理战的交锋作铺垫;另一方面,他也用大量笔墨描写日本军方对于偷袭珍珠港的反复思量,以及他们隐秘且焦虑的作战谋划,读者如同与当时的将领共处一室,气氛紧张而热切,堪比现象级战争大片。

这种沉浸式描写展现在广岛被投下原子弹之后,尤为牵动人心。

“途中,下山遇到一匹孤零零的战马,由于皮肤遭到灼烧,它浑身呈粉红色。它晃晃悠悠地挪动着蹄子跟了他几步,眼神仿佛在乞求着什么。数十名高中女学生躺在道路两旁,灼伤严重,形容恐怖,皮肤像丝带一般,从面部与四肢垂悬下来。”寥寥几笔,就将战争的残酷体现得淋漓尽致,而造成这一惨状的原因,与当时日本政府在军事和政治上的错误判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托兰也坚决站在了反战的阵营中,通过书中的描写潜在地表达了对当时美国外交与军事行为的质疑。

在托兰的创作生涯中,该书完成于《最后一百天:希特勒第三帝国覆亡记》(1966)之后,是他更为成熟的创作体现。在1971年普利策奖的评选中,《日本帝国衰亡史》得到众评委的一致好评。

美国知名书评家约翰·巴克汉姆将它视作“托兰战争史著作中最为出色也最无与伦比的一部”。《芝加哥太阳报》评论这本书是“关于太平洋战争最具可读性、信息量最大的记述……在眼界上可与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相媲美。”

《日本帝国衰亡史》超越了单纯的历史事实记述,像《菊与刀》一样,直探日本国民性,全书揭示了日军残忍野蛮的真相,写出了他们身上既残暴又怯懦的矛盾性,是了解日本国民性不可不读的经典作品之一。

浙江文艺出版社现推出这部重磅作品,是新版新译,编校过程中做了大量的查证与核对工作,在保留作者大篇幅注释的基础上添加了丰富的译者注释,以便读者更好地阅读和了解。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校对 苏云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