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史记 | 谍战三国:历史比影视剧还精彩
来源:紫牛新闻
2022-05-04 10:09:33

最近,三国谍战片《风起陇西》在网络热播,该剧围绕诸葛亮一出祁山失败,展开讲述魏蜀两国的谍战。在《风起陇西》中,间谍机构、间谍暗斗故事多是艺术虚构。而真实的三国间谍故事又是什么样的呢?

影视剧中的刘备

在《风起陇西》中,作者分别为蜀汉和曹魏虚构了两个不同的间谍机构:司闻曹和间军司。并将“用间”和蜀汉政治斗争联系在一起。而在历史上,这样的案例的确发生过。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子彦曾专文论述,“孟达案”的背后就暗藏着蜀汉政治内斗。

孟达,原是刘璋部下,刘备入蜀后,成为刘备部下。在关羽樊城一战中,孟达因路远拒绝出兵相救,遭刘备记恨,再加上受到同僚打压,遂投奔曹魏一方,成为镇守边境的一员猛将。但赏识他的魏主曹丕去世后,与孟达有仇隙的魏兴太守申仪屡进谗言,称孟达叛魏。孟达为此心不自安。诸葛亮听说后,用间谍去信劝诱孟达归蜀。同时,李严也写信给他,有劝降之意。

蜀汉立国后,国内政治派系大致有三:荆州集团、益州旧有的东州集团和益州集团。李严、孟达(叛国前)都属东州集团,诸葛亮属荆州集团。刘备死后,诸葛亮独揽中央大权,重用本派系的马谡、杨仪、蒋琬、邓芝,而同为辅政大臣的李严却只能坐镇永安、江州等地,无法更多地参与朝政。

在这种情况下,李严“忧深责重,思得良伴”,写信盼望孟达归来。他希望孟达及其统领的东三郡一同归蜀,以助东州集团重新取得与荆州集团平衡的资本。

但诸葛亮显然不希望有这样的结局。当他得知孟达不光和蜀汉有联系,还和吴国勾连后,“恶其反覆,又虑其为患”,于是用起了反间计。他遣郭模诈降魏兴太守申仪,将孟达欲叛魏归蜀的机密泄漏了出去。郭模说,孟达送给诸葛亮一块玉玦、一幅织成、一盒苏合香。“玉玦者,谋已决;织成者,言谋已成;苏合香者,言事已合。”

孟达这边听说事情要泄漏了,将要举兵。司马懿忙写封信给他,表示自己根本不信他要叛魏的事,先稳住孟达。之后再率部星夜赶来。围城之下,孟达外甥邓贤、部下李辅开门出降。孟达被斩,传首京师。

诸葛亮的反间计让孟达败亡,东州集团没有如愿,此后也无力与荆州集团相对抗。3年之后,诸葛亮又找到机会废黜了李严,东州集团自此败落。


影视剧中的曹操

间谍,古已有之。《周礼》一书中,就记载了“邦汋”“邦贼”“邦谍”这些专职间谍的名称。“邦汋”主要从事盗取敌国机密;“邦贼”用于扰乱敌国秩序;“邦谍”从事迷惑他国间谍的反间工作。

春秋时期,弒君36,亡国52,242年间战争达483次。如此干戈频仍,谁都想以小代价赢得大胜利。因此,各诸侯国竞相设置用于侦察敌国军情的间谍职官,称为“候骑”或“候”。

到汉末三国,军队中的专职间谍基本继承前代,主要包括“候”一类的“斥候”“候骑”等侦察间谍。而针对国内的臣民,曹魏一方,曹操首创了“校事”这个机构,用于充当耳目,刺探臣民言行。

曹操熟读《孙子兵法》。东汉末年,战争频繁,颇有眼力的曹操从大量兵书战策中,选出精深的《孙子兵法》,去掉附益各篇,独存十三篇,加上简明注解,编成书册,分发部队。《孙子兵法》中专有“用间”一节,即如何使用间谍。曹操认为:战者必用间谍,以知敌之情实。后人称他:神机猛绝,这和“用间”脱不开关系。他的手下蒋济、董昭、司马懿等人也都是用间的行家里手。

官渡之战对曹操的崛起非常重要。当时刘表与袁绍联合,刘表的功曹桓阶为曹操服务,他游说太守张羡:“曹公虽弱,仗义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讨有罪,孰敢不服?今若举四郡保三江以待其来,而为之内应,不亦可乎!”张羡听从劝说,临阵倒戈,与曹操联合对抗刘表,使得袁绍与刘表的联盟实力大减。

曹操和袁绍开始交战时,谋士许攸就劝说袁绍:趁曹操大军来袭,其后方许都防备空虚,不如派一支队伍连夜奔袭,奉迎天子;即便不成功,也可使曹操首尾不能兼顾,疲于奔命。但袁绍不听。这时,许攸家人犯法被捕入狱,许攸大怒,投奔曹操。他向曹操提供了袁绍一方的粮草运送以及守备等等机密情报,曹操据此火烧袁绍军粮,袁绍大败。

间谍不光能偷情报,还可盗取人身。典韦是曹操爱将,其雄武壮烈,不在张辽、许褚之下。建安二年(197年),张绣背叛曹操,典韦为保护曹操,率十余人挡叛军,击杀多人,终因寡不敌众力战而死。曹操“闻韦死,为流涕,募间取其丧”,派遣间谍往敌营盗取典韦尸身安葬。

作为曹魏的老对手,东吴也长于用间,周瑜、黄盖、吕蒙等人,多精于此道。《三国演义》中的黄盖,在赤壁之战中虽没有遭受周瑜戏剧化的棒打,但也确有“诈降”曹操之事,最终火烧曹营。

东吴还曾设立“察战”这一间谍官职,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时写道:“察战,吴官名,今扬都有察战巷。”由此可知,当时东吴的“察战”是有组织的,且有固定的活动地点,那个地点被后人称为“察战巷”。察战巷现在南京何处,已不确切,有学者推测,可能是现在的嘉兆巷。

此外,东吴还在边境设有反间谍组织:刺奸屯。“每刺奸屯有五兵,贼曹(屯长)一人”,负责边境的反间谍工作。

影视剧中的曹操

三国中,曹魏和孙吴之间的间谍故事最为精彩。

隐蕃是曹魏一方的人。魏明帝曹叡看中了他能言善辩这一点,让他诈降叛入吴国,谋取吴国廷尉一职(类似于现在的司法部部长),伺机离间大臣,挑起内斗。于是230年,隐蕃奔吴国。孙权与他谈话后,知道他对刑狱有很深的见解,果真将他划拨到司法部门,任职廷尉监。当时的廷尉郝普很是赏识隐蕃,甚至认为他只任一个廷尉监,实在是屈才了。

不久,隐蕃便策划发动叛乱,事发后,隐蕃在逃亡途中被捕,最终被处决,一向对他青眼有加的廷尉郝普也受责自杀。

三国之间,离间与联合的事常常发生,其中也活跃着间谍的身影。比如关羽水淹七军后,司马懿对曹操说,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孙权必然不乐意,“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当时,刘备与孙吴联盟,三国之间成一巧妙的平衡。若关羽在江东继续扩张领地,且占据长江上游,那么对处于长江中下游的孙吴来说,势必构成威胁,于是曹魏派人送信离间,由此破坏蜀吴联盟,迫使关羽面临两面夹击之势,从而破解樊城困局。

当时,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屯公安,平素都遭到关羽轻视。孙权又用间谍引诱二人反叛,断绝关羽后方支援,最终关羽腹背受敌、狼狈逃亡。

在三国历史上,间谍活动常见不鲜。对内的间谍活动,因其特务性质,遭到臣民一片反对,“校事”一职只存在50年便被废置。对外的间谍活动,主要见于军事,在三国以后的时代,但凡有战争,就不乏间谍的身影。一般认为,间谍活动在宋代达到成熟期。宋太祖赵匡胤南征北战,对后蜀、南汉、北汉、南唐等地方作战前,均派出间谍搜集情报;南宋间谍获取金兵修造兵船、训练水师的情报后,就断定他们将从海路侵袭江浙;金人派秦桧为内间,将岳飞等大将迫害致死;名将种世衡以法崧为间,除掉西夏两员猛将,激起西夏内乱,等等。可以说,宋代朝野上下,都十分重视用间,其范围远远超过了以往各个朝代。

而到明代,间谍活动达到高峰。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等,我们在影视剧、通俗读物中见得太多太多。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参考资料:

三国时期的间谍活动研究,李弈霏,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9.06;

中国古代间谍史话,褚良才,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01;

张松,为三国鼎立“献身”的间谍,熊剑平、吴晓晓,文史天地;

曹操与孙子兵法,卿三祥,成都大学学报2005.06,等。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