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面面观|“甄学”火爆《围城》CP上位,为何人们对老剧爱得深沉?
来源:紫牛新闻
2022-04-29 14:01:24

在诸葛亮金句变鬼畜的这些年,网友又新近开发了许多经典玩梗的项目,学《红楼梦》林黛玉的口气开怼、用《西游记》金钱豹头像求暴富,“《甄嬛传》学者们”更是又上了不少热搜,最近《围城》也凭借职场、婚姻金句,以及方鸿渐赵辛楣这对CP,“逆袭”上位。爱看老剧的年轻人,看的是剧荒的寂寞,还是流量的热闹?

职场婚姻金句迭出,

网友还能从《围城》嗑CP

即便是没有读过原著的网友,也多少听过这句,“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B站影视up主“Fuji_玫瑰叔”2年前发布的说《围城》的视频,最近又被网友翻出来津津乐道。4月21日,著名导演黄蜀芹离世,令她执导的影视经典《围城》被网友拿出来重温,也让没有读过原著的网友发现了宝藏。这部根据钱钟书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于1990年播出,被认为是中国当代电视剧的经典之作。这部剧在优酷共有8.2万收藏,2.6万点赞,至今仍有无数年轻人打卡观看。

钱钟书智慧的文笔,影视剧的还原,从主演到金牌配角的传神演绎,为网友搭建出“读不尽的《围城》”,“写绝了的《围城》”。书中金句绵延不绝,为up主提供了丰富谈资,“哈哈哈”不时弥漫在弹幕上,“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遮盖起来。”男主人公方鸿渐买了“野鸡大学”克莱登大学文凭羞于启齿,居然在回到国内任教时遇到“同款”,对方坦然借此沽名钓誉、招摇撞骗,钱钟书对这样的知识分子极尽辛辣讽刺之能事,“未老先秃的韩学愈,可见脑子里的学问多的冒出来,把头发都挤掉了”。

在这部剧中,90后网友照样能嗑职场、婚姻、人生,甚至还有时下流行的CP。以为方鸿渐爱苏文纨的赵辛楣,原先是“情敌”,没想到在辗转赴任教书的旅途中,两人“同病相怜”引为互相提携的好友。讲到三闾大学大派系斗争时,说“方鸿渐是赵辛楣的人”,许多网友都会心一笑。方鸿渐和妻子孙柔嘉吵最后一架时,前一句说完,“(找工作)我谁也不靠”,下一句便是,“赵辛楣,我已经打电报给他了,转运公司也联系好了”。当下网友对《围城》的解读,意外“发掘”出方鸿渐和赵辛楣这对CP,真是前代读者和观众始料未及。顺便也劝网友,看了《围城》也不至于恐婚,你看看钱钟书和杨绛先生。

从鬼畜视频、金钱豹出圈,

到林黛玉“发疯文学”

更不用说四大经典名著的例子。直到今天,已有许多依据《三国演义》的情节或人物改编而成的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歌曲等等,以各种形式对三国进行戏剧化刻画。1994年的经典电视剧《三国演义》,一直是B站上各类鬼畜视频与梗文化的出处。老戏骨唐国强也没想到,诸葛亮骂死王朗的最后一句话:“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会让自己成为网络红人。

之前,模仿《红楼梦》中林黛玉语言风格的一些网络用语、二创视频、模仿视频等开始流行。“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今儿个他们来,明儿个我来,不至于太热闹,也不至于太冷清。亏得我巴巴地赶来,倒是我的不是了,明儿你再想要我的赞,可不能了。”网友们脑洞大开,将林黛玉“怼人”话术巧妙应用到各类生活场景中,打造了“林黛玉发疯文学”。87版红楼梦在众多红楼梦改编的影视作品中得到观众广泛认可,蹙眉笼愁的陈晓旭成了病娇美林黛玉的代名词,文学经典和影视经典的互相传播助力,令一代代网友津津乐道。70后观众还记得跟母亲一起追剧的场景,新一代网友又衍生出了全新的热爱表达。

大多数受访者说,时间沉淀下来的情感连接,让重温喜欢的剧集就像见到了老朋友,很多剧中名场面和角色,重温多少次都不够。对年轻人来说,经典剧集常看常新,每次重刷都能发现新的细节和趣味。春节前,《西游记》中的角色“金钱豹”便出圈火爆全网,网友们纷纷用金钱豹当作头像,希望新年能够“暴富”。年轻人对经典老剧的解读和重构,让这些经典成为新的“流量密码”,重新焕发生机。

《甄嬛传》年入账千万,

背后是“甄学”十年鼎盛

老剧经典不仅带动经典阅读,网友的二度创作和传播输出也花样百出。高校封校期间,《甄嬛传》成了高校食堂的财富密码,无数大学生边吃边看津津有味。4月26日,#甄嬛传每年播出收益仍有上千万#、#甄嬛传仍为乐视赚钱#、#甄嬛传版权分销#等话题登上热搜。起因是《甄嬛传》的出品方之一花儿影视创始人敦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甄嬛传》平均每年能为花儿影视带来一千多万元的收益”。爆款剧的长尾效应令人惊叹,对此,乐视视频在官微连发数条微博,“(《甄嬛传》)有你,是我的福气”“传下去花儿影视是乐视的”“如果2018年版权不被花儿卖出,乐视现在回的血会更多”。

细细考究来,2011年年底,《甄嬛传》在各大卫视播出后,被乐视用2000万买下独家网络版权。这部十年前老剧,不仅凭借精良制作圈粉,也见证了从荧屏到网端受众的集结。首次上线仅3天,用户单日点播流量就突破千万,成为2012年剧王,当年播放量近70亿。直到现在点开乐视,还能够看到很多剧迷打卡回看。导演郑晓龙在2013年访谈节目中提到公司凭借《甄嬛传》首播收入2亿多,成本1亿多,缴税4000多万。直到2018年,出品方花儿影视将《甄嬛传》版权分销给优酷,不少“甄嬛迷”流向优酷。当时闻讯赶来的观众,一周之内就贡献1.5亿的播放量,打败当时多部上线新剧。

《甄嬛传》从开播到现在,一直是网友热议的电视剧之一,标榜自己是“《甄嬛传》十级学者”的还不在少数。从表情包到“跟着甄嬛学英语”,“甄学家”永远在研究“甄学”。前阵子,关于剧中剪秋有没有打开食盒对甄嬛下毒的剧情,引发网友激烈讨论,并登上热搜。对此,剪秋的扮演者杨凯淳重新翻开剧本,并亲自联系当年的剪辑师来核实这件事,否认了这段情节。每当剧荒时,便会刷一遍《甄嬛传》,因此弹幕也是实时更新的。比如安陵容在冰上起舞时身着一身红衣,被网友笑称“雪容融来了”;入宫后生存难度不同,太后问眉庄读没读过四书,眉庄藏锋说没读过,就被留牌子了,到甄嬛这儿,又是泼茶又是放猫,弹幕满屏调侃,“嬛嬛考的是江苏卷”。

互联网赋予经典新内涵,

输出文化认同感和现实表达

为何对老剧爱得深沉?采访中,一名热衷于收集电视史上经典剧集的85后网友告诉记者,“早期国内电视剧,尤其是央视、上海和北京,制作都是以很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大家都有艺术追求,顾问都是名家,编剧也多为业界大拿,容易诞生精品。”他比较认可经典剧集对于原著的还原度较高,“如果想通过一部影视剧去大致了解某个不太熟悉的朝代历史,早期央视电视剧是比较靠谱的。”也有网友热衷于“找资源”,建立自己的“剧库”,当下各大视频网站也响应网友需求购买并修复老剧,可谓喜大普奔。

满屏的弹幕评论里,是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重温老剧不仅仅是为了看电视剧的内容,更是对自己逝去的童年的一种回忆,本质上是一场有关文化记忆的集体狂欢。《红楼梦》中贾宝玉问黛玉:“妹妹可曾读过什么书?”引出弹幕打卡无数书籍名称。玩梗吐槽的不仅是共通的童年,更是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互联网环境赋予经典老剧全新内涵,观众能够在剧中看到回忆,看到人物的喜悲,也能投射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吐槽之中有“真意”。

新剧虽然镜头越来越清晰,画面越来越唯美,特效越来越高级,但做剧靠创新,更要靠匠心。许多老戏骨在采访中也提及,从前的创作环境令人向往,演员放下身段体验生活,剧组一堆人扎在一起拍戏心无旁骛。尽管拍摄条件比现在艰苦的多,但是演员们都是认认真真演戏,把自己真正融入进角色中,给观众们带来一部部经典好剧。年轻人的怀旧,某种意义上也在提醒创作者,不忘初心。历经时光检验和打磨,或许下一个新时代社交密码,就藏在当下的优质剧集中。

实习生 丁旻莹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