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说《山河月明》以外的历史
来源:紫牛新闻
2022-04-18 12:31:53

最近,历史剧《山河月明》正在热播,讲述靖难之役夺得皇位的明成祖朱棣少年时喋血沙场,历经战阵,成长为大明皇帝的故事。电视剧改编真实历史,也引发了相关研究者的关注。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南京晓庄学院客座教授黄强告诉记者,其实影视剧毕竟不是历史,出于戏剧化考虑而做出处理。追剧也要明历史,不妨对号入座历史,说说相关知识点。

燕王以“百户”军职从军,可能吗?

《山河月明》开篇提及,燕王朱棣逃婚,假冒秦王府百户朱四郎从军,参加洪武北征。黄强表示,堂堂皇子降低身份,投身军营,锻炼自己,颇具戏剧性,而且对于人物坚毅性格形成有说服力,但其实现实中的亲王做不到。

作为皇室重要成员的皇子,含着金钥匙出生,身份尊贵高于勋爵公卿。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于皇子尤其是太子教育非常重视。辅导太子的机构有詹事府、左春坊、右春坊、司经局等四个。皇子的地位也很高,根据封爵制度,皇子封亲王,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见亲王都要俯伏拜谒。亲王嫡长子年及10岁立为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视一品。亲王其他诸子年满10岁封郡王。冠服视二品。亲王还有行政权力,在封国内有人事权和司法权,对其属下的文武官员有生杀大权。亲王有府兵,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令设置亲王护卫指挥司,各亲王府护卫少者3000人,多者19000人。亲王还有军事指挥权,洪武二十三年(1390),晋王、燕王统帅大军北伐,颖国公傅友德等皆听其节制。

黄强说,战火燃起,亲王往往代表皇帝御驾亲征,节制将军,统帅大军。《明史·成祖一》:洪武三年(1370)年仅10岁的朱棣就受封燕王,成了大明王朝的亲王,其地位次于皇帝、太子朱标。以地位尊贵的亲王身份,降为低级军官,疆场厮杀,体制不允许,现实也无可能。

“明太祖对自己的儿子是非常看好的,这是他的家族血脉,江山依托。对于太子及其皇子是有可以安排,历练的。”黄强说,洪武九年(1376),燕王被安排在祖籍安徽凤阳,一待就是三年。而后,又安排在老丈人、大将军徐达军营中,一对一帮辅、提携。亲王一到军营中任职就是重要岗位,与元帅、将军研究作战,排兵布阵,何须在一线喋血犯险?朱棣成长迅速,与他身份大有关系。如果是百户身份,冲锋陷阵,或许早就血洒疆场了。

《明史·成祖一》记载:“二十三年(1390),同晋王讨乃儿不花,晋王怯不敢进,王倍道趋迤都山,霍其全部面远,太祖大喜。是后屡帅诸将出征,并令王节制沿边土马,王威名大振。”洪武二十三年时,朱棣30岁,已成为能征惯战的将帅,在征讨大元乃儿不花时,显露出指挥才干,深得洪武帝欣赏,这也为他靖难之役,推翻建文帝江山埋下伏笔。

明成祖朱棣像

百户官职有多大?

剧中有燕王假冒秦王府百户朱四郎入徐达军营从军的情节,那么,百户是个多大的官,值得藩王假冒?黄强说,百户是个低级的军职,藩王自然看不上。

明代军队仿唐代府兵制,参照元代军制,实行卫所制度。卫所遍布全国各地,大抵5600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千户所,112人为一百户所。南京东郊有地名孝陵卫,当年是拱卫朱元璋陵寝孝陵的部队驻扎地,因此留下了地名。明代军队早期有180万左右,后来边防多事,兵力持续增加,永乐中期全国兵力已达280万左右。

明代军队掌管5000人为指挥,千人为千总,百人为百户,五十人为总旗,十人为小旗。按照人数规模大致相当于旅长、团长、连长、加强排排长、班长。百户设为百户所,百十有二人,百户相当于连长。

山河月明中燕王冕服与九旒冕

燕王冕服不符合规制

明代有冕服制度,皇帝戴十二旒,亲王戴九旒,即冕冠前面垂旒是十二根或九根。黄强认为,《山河月明》剧中燕王朱棣的九旒冕服,不符合冕服规制。燕王冕服色彩是石青色,两肩到臂绣有两条金爪龙;冕冠九旒,五色垂珠。

《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元年,学士陶安请制五冕。“十六年定衮冕之制。冕,前圆后方,玄表纁裹。前后各十二旒,旒五采玉十二珠,五采缫十有二就,就相去一寸。红丝组为缨,黈纩充耳,玉簪导。衮,衮,玄衣黄裳,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织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绣于裳。”注意,皇帝的冕服是“玄衣黄裳”,即上是玄色(黑色),下裳是黄色。洪武二十六年,衮冕十二章,玄衣纁裳,上衣仍然是玄,下裳更改为纁色(浅红色)。

皇太子与亲王冕服相似,《明史·舆服志》记载:衮服九章,玄衣纁裳,“玄衣五章,龙在肩,山在背,火、华虫、宗彝在袖”,每袖各三;“纁裳四章,织藻、粉米、黼、黻各二,前三幅,后四幅。”这个记录将冕服的九章纹分布说的很清楚。第一,亲王的冕服,上衣是玄色(黑色),下裳是纁色(浅红色),不是剧中石青色。第二,龙纹在肩部,但是不是剧中一拖到袖的装饰方法,还要绣上四章,其中火、华虫、宗彝绣在袖端。第三,下裳是浅红色,绣有四章纹。第四,皇帝冕服绣十二章纹,亲王冕服绣九章纹。

《山河月明》中头盔剧照

剧中军戎之服并非纯正明朝军服

对于明代军服,黄强教授有过研究,著有《黄沙百战穿金甲——古代军戎服饰》(商务印书馆出版),梳理了明代军服的演变过程。

《山河月明》中屡有两军交战的战争场面。将士们衣冠帽整,戎服威严,但黄强认为,其实朱元璋起义时并无整齐的军服,其部属服饰五颜六色,只是用红布做记号。交战中,尤其是近战,与对方厮杀在一起,很容易混淆,误伤。做了吴王的朱元璋意识到统一军服的重要性,开始规范部队的军服。将士战袄、战裙、战旗一律用红色,头戴阔檐红皮壮帽,插猛烈二字小旗。攻城时系拖地棉裙,箭矢不易射入。

梳理来看,明朝建立后,大明军队才有了统一的军服。洪武九年(1376)诏令将作具制造棉花战衣,要使用红、紫、青、黄四种颜色进行区别。作战戎服分为作战与礼服两个类别。前者以铠甲为主,多用钢铁打造,分量重。各边军士从戎,身荷锁甲、战裙、遮臂等具,其重四十五斤,铁盔、铁脑盖重七斤,顿项、护心、铁胁重五斤。一副铠甲用铁甲片数百,其分量四十斤以上。

明代军戎服装比较完备,自上而下有铁盔、身甲、遮臂、下裙、卫足。明代大铠较之宋甲有增删演进,前胸出现了护心镜装置,即在前胸正中部位佩戴金属制成的圆形护具,增加胸部的抗冲击性。束甲绦多用丝棉帛带,束甲绦与腹下宽大的圆形腹甲形成互相连接的一个保护系统,因此明代甲胄较之于前代在胸腹部的保护上更进一层。明代还广泛使用锁子甲。所谓锁子甲,又叫连环甲、环锁甲,是用数千个铁环上下左右互相勾连而成的软甲,最大的优点是轻便坚固,相同重量下的锁子甲防护效能要胜过其他任何甲种,有着无可比拟的柔韧性。

明代布罩甲

由于钢铁铠甲太重,军士负担过重,影响行军速度,战斗力,明代用棉布、棉花制造防护甲,原来的铁甲,某些部位也用棉甲、布甲代替。

明代的铠甲以金、银、黑色为主,洪武初年,守边军士着绵袄,旗手、卫军、力士都穿红绊袄,这种战袄有红、紫、青、黄色四种服色,作为军士不同兵种(职能)的区别。后期的绵甲以缎布为之,色彩较多,有青布甲、黄罩甲、青白绵布甲,盔、巾的颜色多种多样,色彩丰富,尽管幞头仍是黑色,戎服以红色为主,有红笠军帽。

明代戎服因“武事尚威烈,故色纯用赤”,间以紫、青、黄、白等作为配色。也就是说明代的军戎服饰有一个主色调,而配色甚多,并不局限于黑、红色。

明代六瓣盔

蒙古兜鍪

此外,明代的头盔也很丰富,有抹金凤翅盔、六瓣明铁盔、八瓣黄铜明铁盔、四瓣明铁盔、摆锡尖顶铁盔、水磨铁帽头盔、水磨铁锁子护项头盔、镀金宝珠顶勇字压缝六瓣明铁盔、黄铜宝珠顶六瓣明铁盔、红顶缨砂红漆铁盔、青纻丝顿项青绵布衬盔等等,但是剧中的明军头盔,却借用了元军和清代大阅盔甲的组合造型。明军盔甲造型扁平,大多有帽檐,盔甲有圆形,更多是瓣形组合,四瓣、六瓣、八瓣,蒙元与清朝盔甲则高直,比明军盔甲高,呈锥形,没有瓣形。黄强还说,明军的铠甲,肩部形成盆领式保护,并不是剧中披肩式护肩甲。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