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红楼梦》里真的有“金陵十三钗”,那么第13位入选正册的闺秀,一定非贾母无疑。尽管在书中初登场时,贾母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但言谈举止间流露出的气度,自然是出自名门。近日,南京大学文学院苗怀明教授通过微信公众号“古代小说网”发布了学生梁欣悦续写作品“贾母的少女时代”,年轻的贾母不仅活泼灵动,还是标准的“成功学典范”。
贾母的“少女时代”,“活泼”成为人生关键词
某种程度上,贾母在《红楼梦》里的“存在感”,更多时候是依附于贾宝玉、林黛玉等一众“主角”来凸显的。慈眉善目的老太太,疼完小辈疼丫头,直到全剧终,读者只知道贾母生在史家,也有称呼“史太君”的,但贾母全名叫啥,为什么如此有气度,书中交代得并不详细。
于是,梁欣悦在自己的续作《韶华遗落枕霞湖底 十年一觉荣禧堂前》中构想贾母年轻时的模样。根据史家小辈名字都从火这一结论,梁欣悦觉得,贾母的名字也应该“沾点火气”。寓意活泼开朗的单名“煣”字由此诞生。少女时代的贾母爱玩,活泼到甚至打碎了长辈的夜光杯,但最终还是兄长替她挨了责罚。因为出身名门,因此自然懂得鉴赏。梁欣悦给贾母写下了一段“史煣听琴”:
史煣在闺中惆怅多日,戏语琴音阵阵吹入耳中,哪顾得上小云的劝谏,仍自顾自往那声音来源之处走去,不久便在家中梨园见到一班小戏,正演到西厢记的《听琴》一折,可此时偏有一个弹琴的凑了来,将这戏中琴音奏出,如泣如诉,娓娓道来,婉转清扬,实属妙绝。
程乙本贾母绣像
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大户人家的小姐,学会鉴赏是“必修课”。嫁入贾府后的史煣升级成了少奶奶,也知道了要改变自己,去成为一个贾家雷厉风行、八面玲珑的未来女主人。不仅给贾府添丁,还学会了管理下人,操持府内事物。只是,成长终究需要付出代价,贾母再也感觉不到年轻时自由的快乐,想念伙伴父兄,但却无可奈何:
是夜,热闹散去后,贾府又重归平静。各处屋里已熄掉了灯,随着史煣陪嫁过来的小云为她拉上了帐子。透过纱帐,史煣隐约瞧见窗外一轮孤月照上了屋檐,此时此刻,史煣却想起少女时与兄长姊妹无忧无虑玩耍的年岁,又想起孟氏与自己的相知相识。虽然如今荣华已至,却早已在这世情往来中失去了当年的率性与烂漫。
作者:心愿未了,贾母的人生还有遗憾
“小辈里,贾敏应该是贾母真正的愿望寄托。”梁欣悦和记者聊起了自己的写作思路:“贾母作为未来的荣国公夫人,需要一直操劳治理一府,也要时刻关注丈夫为官的得失与荣国府的荣辱,自己永远不能回到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在孤独时,应该也会黯然神伤吧。因此她会希望女儿从小如她那般金尊玉贵地快乐成长,日后嫁给家庭关系简单,但是人品才貌出众的夫婿(林如海),不至于像自己这么辛苦。”
给贾母安排这样一段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 梁欣悦从《红楼梦》诸多章回中找到了有力的依据。如在第十一回中,贾母看着宝玉吃桃子,自己也馋了。“我觉得贾母应该一直喜欢吃,所以小时候也可能贪吃桃子而拉肚子。”而活泼这一点,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里也有描述。贾母自己讲出了年轻时“遭罪”的经过,少女时跌落“枕霞阁”失足落水,被木钉碰伤。
邮票《贾母接外孙女》
能够操持贾府这么大的家业,贾母的成功依靠的是雷厉风行的手段。梁欣悦晒出了依据:第七十三回中贾母曾说,“或买东西,寻张觅李,其中夜静人稀,趋便藏贼引奸引盗,何等事做不出来!……这事岂可轻恕……我都是经过的。况且要拿一个作法,恰好果然就遇见了一个。你们别管,我自有道理。”可见她对下人治理有方,设定她逐渐学会管理起下人,只有奖惩分明,才能让上下仆从都尊重顺服。
记者了解到,这篇“贾母前传”是梁欣悦在《红楼梦研究》这门课上提交的作业之一。梁欣悦学的并不是中文专业,她在南大计算机系就读,能够“跨界”深度《红楼梦》,梁欣悦格外用心。写作的过程让她对贾母这个红楼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她表示,结合《红楼梦》来看,贾敏早逝,贾母的心愿其实未能圆满达成。“《红楼梦》的结尾,最终贾府也是‘落得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不管是天真烂漫的少女年华还是烈火烹油的国公夫人的岁月,都不能永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