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评就崩溃,孩子的“玻璃心”该如何治愈?
来源:紫牛新闻
2022-04-08 15:15:08

近日,有家长咨询:我的女儿读五年级,平时只要考不好就垂头丧气;学习压力一大,还会闹着不去学校;最近因疫情线上学习,遇到难一点儿的题目就放弃,还不时冲父母发脾气。不愁吃不愁穿的,真不知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遇到“玻璃心”的孩子应该怎么办?一起来听听江苏省南京市首届德育工作带头人、江浦实验小学夏光清老师怎么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玻璃心?

夏光清老师解释,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的像打不死的小强,而有的则表现出情绪低落、拒绝上学甚至出现过激的行为。这样的“玻璃心”,其实与儿童的心理复原力有关。“心理复原力”是心理学名词,也叫“心理弹性”或“心理韧性”,是指一个人在面对逆境、创伤或其它不利因素时,继续保持自身健康有序发展的能力。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出现百无一用的“玻璃心”现象呢?夏老师分析,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不懂得延迟满足,孩子“想要的东西,马上就要有”;孩子一直享受舒适的生活,从未品尝过“生活的苦”,劳动、运动时断时续或根本不去做;家长保护过度,喜欢预测孩子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作为“清障机”的父母事先替孩子做好了一切。孩子没有能力面对挫折时,就开始“善用无辜的眼神”向父母“告状”,父母呢?容易犯的错是“谎话说了两次我就当真!”

二是没有教孩子学会如何处理情绪。天最黑暗时,也最接近黎明。孩子有了压力,发脾气、哭泣、愤怒等表现都是正常的。但是,如果让这样的行为一直持续,容易演化为另一个问题。此时,父母要敏锐地觉察孩子的需要并给予支持,不要以为孩子小,不会出心理问题,也不要认为孩子打一顿就没问题了。

三是没有培养随机应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父母而言,教育孩子就像学开车一样,要做到“看远顾近”;也像置身于迷宫之中,只有跳出迷宫俯视,其中的弯弯绕绕才容易看得清楚。在家靠父母,到了学校、步入社会靠什么?靠独立做事、自己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孩子属于“窝里横”,一旦离开家庭,就发现自己的“低能”——自理能力不足、考虑问题不周、遇到麻烦不会应对,时间一长,心理自然脆弱,很容易“扛不住事”。

如何治愈“玻璃心”?

未来的学习与生活里,拼的是孩子的自我修复能力。父母该怎样治愈孩子的“玻璃心”呢?夏老师为家长们支招:首先,脸皮厚一点。父母爱孩子,给孩子安全感,这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爱如果多了,控制、干涉与包办也容易顺理成章了,如今,有的孩子连吃饭、收拾书包都成了问题,该有的责任感与独立性并没有被培养出来。“因为用心,所以辛苦”,不妨变为“因为用心,所以狠心”。一定要舍得用孩子,既让孩子学会选择,也要引导孩子学会放弃。每次遇到挫折,就是一次提高孩子心理弹性的契机,这样才能做好时刻面对诸多麻烦的准备。

其次,拒绝情绪“过山车”。父母要懂得接纳并理解孩子的情绪,不粗暴地否定、制止孩子的情绪表达,责备了孩子还不允许孩子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越大,就越要有耐心,越要考虑孩子的现状和承受力。城市森林、学业压力,这些都不能为孩子提供稳定的情绪支持,父母的共情才最重要。要理性地看待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教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排解情绪,不伤害自己和他人。这样的“不悲不喜”状态,孩子一定能感知到,对情绪有了更深入的认知,才不会陷入负面情绪而不能自拔。

第三,做一回“弹簧”。弹簧的特点是“你弱它就强;你施加的压力大,它反弹的力也大。”解决孩子的问题,先要解决父母自我教育的问题。教育孩子,父母不能只有抱怨和责怪,要舍得让孩子吃苦、受委屈,允许孩子尝试、探索、犯错。如孩子古诗词背不熟,不妨先问问孩子自己怎么想,准备怎么做,再提出父母的建议,如用手机把自己诵读古诗词录下来,多听几遍,这样就有助于记忆。如果孩子确实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父母应提供及时而舒心的帮助。假如孩子出现不想上学的想法,千万不要把孩子带回家后,然后陪着小心、好吃好喝地伺候着。家中一定要有一个人,最好是父亲或母亲,跟孩子一起买菜、烧饭,在安全的范围内,一起“打工”挣钱。既然孩子做出了选择,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最终让孩子明白:吃不了读书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不能在需要努力的时候选择逃避。

第四,做知心的陪伴者。疫情期间,家长的陪伴很重要,陪伴过程中,家长稳定的情绪状态也很重要。亲子的心理共建还可以采用“五个一”策略:制定一份任务清单,维持规律的学习、作息;学习一项新技能,如每天烧一道菜,每天亲子阅读等,丰富一天的生活;开展一项锻炼,练一招太极拳动作,跳绳500次等;找到一份快乐,与同伴一起游戏,在周边踏青等;分享一句心得,每天写一句话,分享给老师、同学、亲朋好友等。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