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飞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江苏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在“双减”政策落地后的第一个寒假来临之际,不少家长倍感困惑,是根据过去的习惯,一放假就衔接补习班,现在补习班没有了;或者,让孩子彻底放松,开开心心地玩一个假期,隐约中又觉得浪费了时间。
这样的困惑可能正是“双减”政策要给我们带来的理性思考,以引导家长们摆脱过往的思维惯性,让假期回归本位。因为“双减”所指向的负担源头正是教育的“粗放”和育儿的“惯性”,即学校粗放地布置作业,科科加码,个性化不足让学生作业的绝对负担非理性增加;家长跟风地让孩子参加校外补习,人家学我也学,造成了提前学,科科补的盲目增负。“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家长和教师们需要从观念到行动进行系统修正,帮助孩子过出一个有趣、有序、有益的寒假。
一、假期,紧握个性化成长的本质要义
为什么要放寒假?通常的回答是,气温太低、学生太苦、老师太累、家长太操心……很少有涉及教育和学习维度的答案。要想从教育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研究学期的本质是什么。根据学校集体教育的特征,学期是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教师对同一批孩子进行相同进度的集中指导。这就必然会因为学生们的学习动机、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不同的差异造成学业水平的差异。
集体化的学校教育造成学生们之间的差异是客观的和必然的,一方面需要不断改进学校教育,提升学校教育的个性化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寒暑假(有些国家和地区还有春假)让孩子回归生活、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与成长,以弥补集体教育的先天不足。“春季学期——暑假——秋季学期——寒假”是集体教育与个性化成长的循环交替的学习制度安排。假期(寒暑假)是孩子们个性化的学习成长阶段,虽然也称之为“假期”,但是和成人意义的假期有着本质性的不同,学生的寒暑假的本质是学习成长,是属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个性化成长阶段。
那么,学生在寒暑假应该在哪些方面获得个性化的成长呢?可以从知识、习惯、经验、兴趣和社会化五大领域进行分析。
二、知识、习惯和经验,协同融合促学习提质增效
“双减”不是否认学习的重要性,不是让学生回避学习,而是更科学高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双减”不是不重视考试成绩,而是要在过程中尽量淡化考试的评价功能,强化考试的检测功能,让考试更好地反映学习过程的真实,让学业指导更有针对性,让学生的学习更高效。“双减”不能以学生的学业质量下降为代价,而是在更科学更专业的轨道上让学生的学习提质增效
1.知识的提优补差。寒假每位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安排依据是期末考试,即通过考试的检测,客观反映每位学生的学业状态,如哪些学科,以及学科的哪方面知识是薄弱点。过往的寒假作业都是“大一统”,不论成绩优劣,所有的学生都做同样的寒假作业,这就必然让基础薄弱的学生感到“压力山大”,而学有余力的学生会因补习班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双减”后的寒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考试反映出的具体学科问题,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和家长沟通合作,以帮助孩子们“提优补差”。尽管,这对教师的作业研究和学生研究以及作业管理提出了高要求,但这符合“双减”精神,需要学校更多的专业投入。
2.独立学习习惯的养成。学期,学生在学校培养的是集体学习的好习惯;假期,孩子们需要在家培养个体独立学习的好习惯。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优劣决定了他们学习的质量高低,不少孩子的作业压力,主要原因在于放学回家后的不良习惯,习惯好的孩子进入作业状态快,完成作业效率高;反之,习惯不好的孩子放学后迟迟进入不了学习状态,做作业的效率也低。同样的作业,习惯好的孩子感受不到压力,而独立学习习惯不好的孩子每天耗到深夜。因此,“双减”要细致分析不同学生作业压力的具体来源,避免出现项贤明教授所说的“用错误的方法解决虚假的问题”现象。“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学校要重点指导家长如何培养孩子居家独立学习的好习惯,避免家长总想着用辅导班、托管班简单化地“圈养”孩子,消解带孩子的压力,导致不少独立学习能力薄弱的孩子进了大学还会出现自主学习能力弱而无法完成学业的状况。
3.丰富多元的生活经验。孩子的学习问题除了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的优劣,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现在的孩子“脱离生活”的现实。学校的抽象系统的知识教学建立在学生们丰富多元的经验基础上,脱离了生活体验的学生,他们贫乏的经验无法支撑起知识学习的系统大厦,导致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如“听天书”。如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反映,她在课堂上给孩子举“鸡鸭鹅”的数学例题,孩子们问的第一个问题竟然是“哪些是鸡?”一位高三教师说:“现在的高考题目,不再是纯粹的“已知,求解”,而是一段生产生活场景,需要学生首先读懂题目,再抽象出数学问题,最后才是解题,缺少生活经验的学生,题目都读不懂,更别说解题了。”
因此,“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要构建孩子们成长的“良好生态”,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们考试所反映出的问题,帮助他们在知识上有针对性地提优补差,需要家长们把生活还给孩子,丰富孩子们的经验世界,有意识陪伴着孩子养成居家独立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三、兴趣与社会化,内外兼修造就幸福儿童
“双减”的过程目标是学业上的提质增效,而最终的目标是让每位学生都能发挥各自的独特潜能,成就内外兼修的幸福。
1.丰富孩子的内在兴趣。学校的集体教育永无止境地追求个性化教学改革,这一追求永远在路上,永远在和集体教育的挑战取得平衡。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不能把这些个性化的成长需求当方面寄托于学校,还应该充分利用假期发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优势与育人力量。
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其根源是很多家长不了解自己孩子的能力优势,只是跟风地让自己的孩子走别人家孩子的优势发展道路,这就必然导致孩子“以己所短攻人所长”,那么焦虑的家长盲目增加孩子的学业负担就在所难免了。
寒假,时间充裕灵活,是孩子们探索兴趣、培养爱好的好时机,家长可以根据孩子所表现出的优势智能,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锻炼机会,让潜能的萌芽得到浇灌,以丰富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当然,对于一些困境家庭,政府、学校和社会力量应该提供更多的个性化资源,如公益性的冬令营,购买兴趣培训机构的公益学额等,以支持这些家庭高质量履行家庭育人职能。
2.培养心中有他人的社会情感。埋头读书,却又不知道为什么读书;学习缺乏持久的动力。这是现在的学生被学习所“窒息”,回避学习的典型表现。学业负担重,既是客观事实,又是主观感受。同样的学习任务,不同学习动机的学生感受到的心理压力不同。过去物质贫乏的时代,学生们的学习动力更多来自于“过上好日子”的底层驱动,经济的高度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底层驱动减少,而引领孩子们自我实现的力量又不足,这让不少年轻人早早“躺平”,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和追求的勇气。
一个人的自我实现需要心中装着更多人的福祉和对社会的发展倾注更多的情感。儿童发展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是否成熟的分水岭是“他从什么时候对社会感兴趣开始的”。
因此,寒假期间,家长们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充分引导他们体验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参与社会建设,培养造福社会的情感与能力。一个胸中有冲动,眼中有他人,心中装着社会的孩子,将是一生幸福的人。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