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瓷墨书、青砖、拓片……“楮木建康”尽显宋代南京厚重历史
来源:紫牛新闻
2022-01-01 16:40:07

近日,“楮木建康”大宋铭文砖拓片展在南京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清如许”文创博艺馆正式开幕。“崇因”“绍定壬辰”“乾德六年”……一件件展品尽显宋代南京厚重的文化历史。

宋瓷墨书“崇因”

宋瓷墨书中的东坡背影

一进展览馆,记者就在一个展柜中见到十几件宋瓷残片,无一例外,它们都是留有圈足的碗底。碗底处墨书“大悲”“报恩”“崇因”等字样。参展人、同时也是陶瓷研究学者杨明生告诉记者,这些宋瓷残片都是多年前在南京羊皮巷附近(原南宋行宫护龙河遗址)发现的,碗底的这些墨书都是寺庙的名称。

为什么不同的寺庙食具会同时出现在同一处呢?杨明生推测说,这可能是因为宋室南渡,暂驻南京时,因事起仓促,临时从各庙宇征用食具。故此,会在同一处发现来自四面八方的庙宇的碎瓷残片。当然,这只是一个猜测,还需要更多证据来加以证明。

在这些寺庙名称中,我们看到“报恩”“崇因”的字样。杨明生介绍说,“报恩”指的是“报恩庵”,“崇因”是“崇因寺”,崇因寺是一座六朝古寺,至明代仍香火不断。北宋时,苏东坡曾在该寺还愿。

哲宗绍圣元年(1094),苏轼贬居惠州,途经金陵,将一幅阿弥陀像供奉于清凉寺。这是他的妻子病逝前嘱托三个孩子为她绘制的,可助其往生极乐。苏轼就将其奉安在清凉寺。他又听说新亭(今石子岗)崇因禅院造了一尊绝妙的观世音像,特意赶去瞻仰。东坡在像前许愿:若能从岭南平安归来,定来还愿,为观音菩萨写颂词。

元符三年(1100),苏轼被赦免放归。第二年五月,抵达金陵,来到崇因禅院还愿,挥笔写下观世音菩萨颂。

崇因寺在雨花台附近,现已无存,东坡所写的观世音菩萨颂后来勒石刻碑,如今也不知所踪。

宋铭文砖拓片

安庆城砖如何到了南京城

在此次展览中,记者发现,宋代铭文砖拓片占了大多数。“绍定壬辰”“知府监部赵希衮”“太平西窑”“绍定壬辰”“报恩观”……这些宋代青砖上枯燥的铭文又有哪些故事?

杨明生介绍说,这批南宋铭文砖是多年前在古青溪故道附近建筑工地出土的。出土现场为两条平行地基,间隔大约50厘米,这两条平行地基,内侧那一条全部为明城墙铭文砖,为明故宫宫殿墙基。而外侧那一条,全部为南宋铭文砖。

“南京明故宫宫殿墙基及宫墙不可能使用其它朝代废弃砖的,因此可以确认这批南宋铭文砖墙基是拆除附近南宋建筑所得,修建的是宫殿墙基外侧的排水沟。”杨明生说。

从铭文透露出来的历史信息看,这批青砖大部分是南宋时期安庆府官员赵希衮监造的。当时,宋蒙(元)战事频繁,城墙倾圮,需要修筑,南宋绍定四年至五年( 1231—1232 年),安庆知府赵希衮鉴于宋金双方战事平稳,以嘉定十年(1217年)黄榦(gàn)构筑的安庆府城( 潜山旧城)为基础,对府城城垣进行大范围加固工程。这批青砖正烧制于那个时候。

但它们又为何出现在南京?杨明生推测,这大概和马光祖有关。端平三年(1236年)岁末,安庆府再次遭到蒙军的驱赶,安庆府官民被迫长期流亡于江中沙洲之上。直到景定元年(1260年),在时任沿江制置使马光祖的组织下,收集了原旧城城砖,连同废弃的寺院宫观建筑用砖,构筑“宜城渡新城”。建成后的新城成为扼守长江中下游的战略要地。

马光祖曾三任建康知府,景定年间(1260-1264)至咸淳初年,他还曾对建康城池进行全面修筑和疏浚,这是两宋时期最大的一次建康城池的修筑工程。或许,安庆城砖被调拨进南京,正是这个时候。

乾德六年拓片

宋砖印证南唐屈辱史

除了铭文砖拓片,此次展览还展出了宋砖实物。在一块纪年铭文砖上,印着“乾德六年”的字样。

“乾德”是宋太祖赵匡胤初期使用的年号。关于这个年号,还有一段赵匡胤一改前朝“轻文”风气的故事。乾德三年,宋军灭后蜀,后蜀宫女有的被送入宋宫,其随身携带的铜镜上有“乾德四年铸”字样。赵匡胤很诧异,今年才是乾德三年,怎么会提前出现“乾德四年”的物件呢?于是他问翰林学士,学士告诉他,前蜀少主王衍曾使用“乾德”年号,这铜镜一定是那时铸的。赵匡胤说,作宰相须是读书人。自此大重儒臣。

铭文上的“乾德六年”是公元968年,此时江南仍属于南唐之地。在南唐都城出现北宋的纪年砖,也折射了南唐王朝的一段屈辱史。

原来,南唐第二个皇帝李璟继位后,遭遇了北方劲敌“后周”的连续进攻。公元958年,后周大举建造战舰,训练水师,准备横渡长江。李璟被迫上表柴荣俯首称臣,尽献江北之地,还去掉了帝号,自称国主,还去掉了刚刚使用三个月的年号“交泰”,而采用后周的年号。

赵匡胤陈桥兵变,称孤道寡,建立北宋,南唐后主李煜向其称臣,并使用宋太祖的年号纪年。南唐的俯首称臣并没有改变其灭亡的命运。公元976年,李煜被俘虏到了北宋都城开封,南京的宫室被一一荡平。

南京的损毁远不止这一次。杨明生说,南宋有金兵火烧建康城,入明后有靖难之役,清朝又有天京事变、湘军攻城,民国时还有日寇屠城的大劫难。历经多次毁建,南京的宋代遗存几乎荡然无存,在回顾那段文化历史时,我们更多的是从这些青砖、瓷片墨书中去打捞宋代南京的历史身影。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本文图片均为杨明生先生提供)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