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评论|马也:艺术评论是一种发现
2021-09-25 11:05:04

9月24日下午,马也教授为江苏省艺术评论人才培训班的学员们举办了关于“艺术评论是一种发现”的讲座。马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文旅部优秀专家、戏曲艺术人才培养高级研修班主讲教师,《光明日报》、《文艺报》专栏作家,出版了《戏剧艺术时空论》、《戏剧人类学论稿》、《马也戏剧批评文选》等多部著作,还参与了《中国近代戏曲史》的书籍编撰。

在讲座学习中,马老师跟我们分享了作为艺术评论者及批评者,我们的所应具备的素质与内涵;使命与担当。通过不断的汲取与学习,加强提升维度,懂得“发现”,重视“发现”,学会“发现”;拒绝硬讲、硬说、硬评。因此,为了避免做站在自我的、单一的、感性世界去评判各类剧作的情况下,希望我们多多的去汲取艺术史、戏剧史、美学史、哲学史等综合学科的知识并一一进行了简单的举例说明。马老师先以昆剧《瞿秋白》为例,首先,编剧罗周,用昼与夜,出其不意的将虚实相结合,尤其是在夜的部分,第一段是看母亲;第二段是看鲁迅;第三段是看爱人,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亲情、友情、爱情。而每一部作品都需要一个好导演,张曼君导演,就很好的实现了对这个剧本的二度创作。而主演施夏明,更是了不起的演员,一年拿出了五部新作品,形象塑造上部部有看点,能做到这点,真的是很不容易的。川剧《金子》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

在马也教授的分析中,让我们这些坐在课桌前的小伙伴们都迫不及待的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同学更是迫不及待的直接站起来提问。“如何评论戏曲的人物啊?”、“西方歌剧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美学对比?” 、“行为艺术与戏剧的关系在哪里?” 、“关于戏曲中还未见到IP化的原因?” 、“戏曲未来发展的走向?” 、“创新戏剧和传统戏剧的未来走向?”等各种艺术疑惑。马也教授从美学的标准与差异性,谈到人类的共同艺术规则和艺术争议;从乌兰洛娃、瓦戈拉聊到马克思、恩格斯;从戏曲、歌剧谈到舞剧。一一为我们悉心的解答。用长颈鹿、跑弧线等,接地气、贴生活的语言和实例,跟我们解析了“异化”这一古典哲学名词。同时反问我们,你们觉得庞大与强大一样?该如何恰当的使用?以及“唯美”一词的正确使用方式等等。大家踊跃参与讨论,师生共同互动,现场气氛活跃。

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和求合照的热情中,也迎来了我们此次讲座的尾声,最后,马也教授也给我们这群青年们,提出了一些期望,希望我们可以更好的将理论实践化,将实践学术化;更好的从艺术评论的独立性、原则性、文体性出发,更好的去发现对象自身,去发现对象的伟大。让我们每一位艺术评论者以“做好艺术的耳朵、做好艺术的眼睛”为准则,不断为我们的艺术评论作出新的、好的、艺术的……同学们纷纷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讲座,更是我们对戏剧中“人”、“情”、“评”的一次升维,更好的面对艺术、感受艺术、解读艺术,这次讲座学习的经历,让我们启发良多,收获颇丰。

通讯员:袁惟彧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