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咸宁的90后小伙丁力,用刻刀针和毛笔在菩提叶玉兰叶上创作各种国画,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叶雕的第四代传人。他大胆尝试,耗时一年多,用十片叶子,刺染上百万针,创作了全国第一套叶画版本《清明上河图》,惊艳世人。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他的作品色彩丰富,造型优美,多次在国内外各种大展中获奖。在去年湖北战疫中,其作品《飞仙嫦娥》被咸宁市委市政府选中,赠送给云南援鄂医疗队。
初遇叶画“一见钟情”
叶画传承人欣然收徒
从小学画画的丁力和古老的叶画之间好像有着冥冥中的缘分。
90后小伙丁力,字乐卿。现就职于湖北咸宁市公安局任文职人员。他出生于当地一个书香门第,是家族中的长子长孙。小丁力自幼受到大家庭的影响,从五岁开始学习画画,从小对各种艺术事物充满好奇心,长辈们不仅没有约束他的天赋还不断帮他开发潜力。在家人的引导和支持下,小丁力除了学习绘画,还接触学习了很多别的艺术门类和艺术手工制作,如木雕、竹雕、石雕、核雕等。广泛的接触使小丁力的艺术天赋得到自由发展。但是小丁力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专攻方向,直到13岁的一天,他偶遇咸宁当地一位叶雕传承人……
在进行叶雕创作的丁力
那天,在咸宁当地的一场艺术展览活动中,小丁力被一幕场景深深地吸引住了:只见一位老人用一把自制的小刀片配合一支毛笔在叶片上绘画,活灵活现的手法,生动逼真的画面效果,一下“抓住”了丁力的眼球。
小丁力目不转睛地一直盯着看,不知不觉在旁边看了近两小时,这位慈祥的老人停下手中的笔,注意到小丁力入迷的眼神。于是他问小丁力:“是不是感兴趣?愿意不愿意学呀?”
丁力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后来才知道,这位老人是第三代‘叶雕大师’传人。当时我是由心而发的喜爱,所以立刻就回答愿意学。”由于自幼便有一定的绘画、雕刻功底,丁力学习叶雕时进步很快,师父也把丁力作为闭关弟子倾囊相授!学成之时师父还叮嘱他:“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你要先传承后创新,不断突破呀!”
在与师父告别后的十多年里,丁力先后又受到过十多位美术老师的指导。特别是15岁时丁力有幸遇到了吴冠中老师,虽没正式拜入门下,但一段时间的接触与交流,吴老师深深地影响了丁力,给丁力指引了一个艺术创作道路。
十一年钻研防腐技术
解决古老叶画传世难题
叶雕也称为叶画或叶脉画,制作叶脉画工艺复杂,树叶一般是从云南大山里挑选的左右对称的菩提叶或者白玉兰叶,经过修剪、浸泡、锤压、雕刻、研磨、熨烫、漂白等60多道工序,运用绘画、刺染、微刻等方法,至少两到三个月才能制作成可观赏和收藏的作品。作品薄如蝉翼,色泽自然,耐酸、碱、潮湿,叶黄而不脆,筋络弯曲而不断。
丁力的叶画作品
叶画在中国已传承2000多年,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剪桐封国”的故事是中国最早的关于叶雕的典故。据史书记载,周朝时叔虞为周成王的胞弟,叔虞与成王玩耍,成王把一桐叶剪成一个似玉娃娃的玩具,对叔虞说:我将拿着玉娃封你。这段故事史称“剪桐封弟”。如今山西临汾翼城县城15公里处的唐城村,“剪桐封国”遗迹古韵犹存,这就是早期的叶雕记载。
到了汉代,叶雕的技艺已相当普及,有诗描绘了当时民间叶雕盛行的情景:“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汉代的妇女抱着孩子在窗前玩耍,用梧桐叶剪成图形来装饰生活——这说明汉代的剪叶艺术已经相当普及。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历史上的战乱、灾祸、朝代更替、陪葬以及受自然风化等影响,古代叶雕作品存世稀少,更多是出现于史料和文献记载中。
到了近代,化学药品的出现,让叶雕可以长时间保存,叶雕的收藏价值再次体现出来,沉寂千年的叶雕渐渐被唤醒,重新在世人面前展现光彩。
据丁力介绍,他与自己的科研小组耗时十一年,将叶片防腐保护技术从第一代提升至第五代,已做到只要不是人为损坏,经过防腐处理的叶片创作出来的叶画艺术作品,可世世代代传承,真正地化腐朽为神奇。
据丁力介绍,能成为创作载体的叶片并非唾手可得。采集叶片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要穿山越岭进入大山深处寻找大树,还需要找到菩提树、梧桐树、白玉兰树等……创作用的叶片,要具备几个条件:生长周期满五个月以上,黄而不脆,未被虫叮咬。用“米尺”以叶片中间的叶杆为中心,测量叶片两边直径尺寸,两边比例5:5为最佳!这也算中国文化里讲的对称美!这样层层筛选的叶片,才可能被选为创作载体。
创新手法“屡败屡战”
古法文身和蜡染融入叶画
虽然丁力与叶画有缘,但传承与创新融合的创作道路充满艰辛。因为长期创作,丁力的两根食指上留有一道道刀痕。他也因为用眼过度多次就医。在掌握了解了一定的叶雕创作技能后,丁力陷入了苦恼:如何突破,如何在传承之外闯出自己的新路?于是,丁力便开始了新的求学之路。
丁力去学习了古法文身。古法文身顾名思义就是在皮肤上刺入图案。丁力经过一段时间在动物皮上的练习后,开始尝试在纸上刺,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掌握了手感,大胆尝试把古法文身的技法运用到叶片上。但由于叶脉纵横交错,互相连通,刺染进去的颜色经过几个小时后,出现晕染,画面效果一塌糊涂。丁力试验了很多次都以失败告终。
可年少不服输的丁力再次踏上求学之路。丁力了解到,四川的蜡染技艺能够固色。于是丁力开始学习,先为叶片刷上薄薄的一层蜡,以此来解决刺染上色后发生颜色流动晕染的问题。经过多年的研究、改良,最终丁力探索到解决叶面晕染问题的最佳方案。
丁力在进行创作
十多年来,他研究出了叶脉刺绘画、叶脉渲染画、叶脉墨染画、叶脉烙印画、叶脉磨色画等叶雕制作手法,成功解决叶画不能传世的问题,让叶画技艺迎来崭新篇章。
丁力告诉紫牛新闻记者:“我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成果,每年还会继续学习中西方的艺术表现方式,集百家之长融入叶画之中,是我一直所追求的目标!”
两桶叶片损耗,几十盒眼药水
凝聚成《清明上河图》套画
在传承与创新相融合的实践中,丁力也步入了叶画创作的丰产期,不少叶画作品参加各类展览,好评纷至沓来。
这里首先介绍一叶禅意系列里的《禅》《定》以及敦煌飞仙系列里的《云裳》。《禅》《定》这两幅作品是在做减法,把不需要的叶肉去掉。保留需要的,呈现出蜕变意境美。而《云裳》则是在做创作的加法,在叶片上一针针刺染上色,一遍遍叠加,增加画面的立体感和肌理感。
一叶禅意系列作品
这几幅作品有幸在2018年参加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精品书画交流展,并荣获银奖,海内外多家媒体报道采访。2017年与中法(法国)文化协会合作,丁力成功举办个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叶雕》展览,上万人参观,网络直播观看人数超十万人。
202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丁力创作了叶画《飞仙嫦娥》,咸宁市委市政府将其作为市礼,赠予云南援助咸宁医疗队。丁力一直对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有浓郁的兴趣,2015年起,他大胆尝试,耗时一年多,采用十片叶子,刺染上百万针,创作了全国第一套叶画版本《清明上河图》。
丁力创作的《飞仙嫦娥》
《飞仙嫦娥》作为市礼赠与云南援助咸宁医疗队
回顾《清明上河图》创作过程,丁力对紫牛新闻记者直言:“太艰辛!我眼睛都快看瞎了,一年多里,眼药水用了一盒又一盒,其间去了两次医院,因为用眼过度导致眼睛严重发炎。创作过程中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某个细节要是没处理好,整幅叶片就得重新再来。”
创作期间,那些做了防腐处理,最终又因为创作失败而丢弃的叶片装了两桶!近上千片叶子的损耗,才呈现了这么一套用十片叶子呈现的《清明上河图》。
叶画版《清明上河图》局部
作品亮相后,有多位藏家买家找到他,最高一位愿意出价95万收藏这套作品,他没舍得出手。他有个愿景:如果没有遇到特别珍惜它想好好收藏它的人出现,希望能把这套作品无偿捐赠给故宫博物院收藏!如今丁力正在精心设计创作一套更震撼更绝美的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以此赠送给故宫博物院。
叶画版《清明上河图》局部
谈到未来的打算,丁力表示除了继续创作叶画艺术新作品之外,现在他已组建新的文创小组,正在进行文创产品的衍生开发,“为了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为了坚持少年梦,不怕苦难不怕枯燥,坚持一件事!做好一件事!就值得!”丁力说。
紫牛新闻记者|杨志敏
实习生王琳
编辑|张冰晶
剪辑|万惠娟
主编|陈迪晨
图片来源 受访者提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紫牛新闻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大成(南京)律师事务所唐迎鸾律师
您有新闻线索,欢迎点击爆料
你可能还对这些内容感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