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人的衣柜 | 阮咸的裤子与祢衡的“裈”
2021-07-20 18:24:51

范宣是六朝时期一个很奇妙的人物。他以讲授儒学为业,老庄之学盛行之际,他言谈从不涉及。这个人还喜欢隐遁,朝廷想征召他出来做官,他都拒而不就,地方官见他住的茅屋破陋,要给他修建新屋,也被他婉辞拒绝。“安贫乐道”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世说新语》中记载他一个故事:豫章太守韩伯曾送给他一百匹绢,他不接受。减到五十匹还是不接受。最后减到一匹,他仍不接受。韩伯撕了两丈给他,说:“人宁可使妇无裈邪?”范宣才笑着接受了。

“人宁可使妇无裈邪”?你难道是想让尊夫人没有“裈”穿吗?从这话里可见,一来范家确实穷困;二来范宣的生活态度,的确不物质;三来,这也从侧面说明,“裈”在魏晋时期已经普及。

那么,什么是“裈”呢?南京服饰专家、《六朝人的衣柜》作者黄强告诉记者,“裈”,即是满裆裤。古代的裤子分为“开裆”和“满裆”两种,开裆为“袴”,满裆为“裈”,二者都是贴身的内裤,其外仍需穿裙。

黄强介绍说,满裆裤本是胡人之服,战国时赵武灵王改革,才由胡人之服变为汉人之裤。六朝有一种裤褶服(上衣为褶、下衣为裤),起初是作为军服出现的,因为裤口窄小,裤身紧贴。在由北方传入南方后,经过改良,它才从一开始的军戎之服转为便服。

穿长裤的战国男子(长沙战国墓彩绘)图片来源:高春明《中国服饰名物考》


六朝时期邓县画像砖裤褶(黄沐天设色) 图片来源:黄强《六朝人的衣柜》


而在胡人的满裆裤传入中原之前,汉人就不穿裤子吗?

并不是。汉人一向上身为衣,下身为裳,裳内是有裤子的,但这个裤子不是满裆裤,它先是胫衣,像是裤套似的,保护脚脖子到膝盖这个部位。之后有所加长,也只是将胫衣加长至腰,裆部仍然不连在一起(也就是开裆裤),便于私溺。《汉书》有一则霍光的故事,当时霍光的外孙女做了皇后,他为了这个外孙女能够专宠生子,让宫女改穿裤裆前后都有缚带的“穷绔”,这样,开裆裤便成了满裆裤。

黄强老师告诉记者,裤子有裆无裆,可用于衡量社会身份的高低。古代的贵族阶层外着华袍且无需劳作,一般穿着开裆的“袴”,而满裆的“裈”则因适宜劳作而为底层劳动者或穷人所穿。

六朝时期南朝大袖衣袴褶(黄沐天设色) 图片来源:黄强《六朝人的衣柜》

《世说新语》记述这样一则故事:阮咸和阮籍居住的地方,有一条路,路北阮家皆富,路南阮家皆穷。七月七日那天,住在路北的阮家晒了很多好衣服,而住在路南的阮咸,用竹竿挂起一条粗布短裤,将其晒在庭院中。有人觉得奇怪,阮咸回答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我未能免俗,也就学学样子吧!

这个故事所要表达的当然是阮咸的“任诞”,但抛开这个不谈,以这条裤子而论,也可说明阮咸的确是穷人。

故此,裤子在六朝时虽已普及,以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审美风尚,它仍上不了大雅之堂,或被视为不合礼仪的服饰。厅堂之上的官员与有身份的人,须以袍服、大袖衫出现,而不能着裤或露裤。因此,在流行褒衣博带、穿大袖衫的魏晋士大夫阶层中,裤子并不受待见。

宋代男子的开裆裤(金坛宋墓出土)图片来源:高春明《中国服饰名物考》


《文士传》记载,祢衡有才学,孔融向曹操荐举他,但他自称狂病,不去见,反有不恭之词。曹操怀恨在心,想羞辱他,录用他为鼓吏,并专门为他准备了鼓吏所穿的岑牟、单绞和小裈。祢衡不肯换衣服,遭到了呵斥:“鼓吏,何独不易服?”祢衡走到曹操面前,“先脱裈,次脱余衣,裸身而立,徐徐乃著岑牟,次著单绞,后乃著裈,毕,复击鼓掺锤而去,颜色无怍”。祢衡故意在曹操面前换裤子,让他很尴尬,只好自嘲:“本欲辱衡,衡反辱孤。”后世将这段故事编为“击鼓骂曹”,也是戏剧中的名段了。

此后,曹操更为愤恨,又不愿担杀名士的罪名,遂将祢衡转送给刘表,而刘表又把祢衡送给黄祖,祢衡终为黄祖所杀。

实习生 希仁古力·吐尔洪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