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 | 江苏最年轻的“江苏大工匠”宋彪:拥有精湛的技能,一样可以让生命熠熠生辉
2021-07-15 17:13:22

7月15日,在江苏省首届技能嘉年华活动上,来自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的年轻教师宋彪作为技能人才代表宣读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倡议。此时,距离宋彪参加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已经过去了四年。当年那个站在世界技能巅峰,大喊着“中国!中国!中国”的自信男孩儿,已经成为了沉稳的“技能前辈”,他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所有在招生录取季里迷茫的学生:拥有精湛的技能,一样可以让生命熠熠生辉。

站在升学的岔路口:

“当时我的信念很坚定,拿不好笔杆子,就拿好工具”

宋彪的故事要回溯到四年前的2017年。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首次参赛的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学生宋彪一鸣惊人,拿下工业机械装调项目金牌,以大赛最高分从68个成员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登上“世界技能的巅峰”,勇夺“金牌中的金牌”——“阿尔伯特·维达奖”,成为首位获得该荣誉的中国选手,也因此成为江苏最年轻的"江苏大工匠"。

世界技能大赛有着“技能奥林匹克”之称。颁奖典礼上,宋彪手举五星红旗,从世界技能组织主席西蒙·巴特利手中接过大赛唯一最高奖“阿尔伯特·维达尔奖”,面向观众激动地连声呼喊“中国!中国!中国!”

此后,这一画面多次出现在了央视等各大媒体中,宋彪也因此成为了“技能成就未来”的象征。然而,如果再将时间倒推三年,最初进入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时,宋彪并没有这么自信。“2014年,中考成绩出来,我的分数比普通高中分数线只高了几分。”宋彪回忆,“父亲没有责备我,只是跟我聊了聊自己年轻时的一些经历。其实我懂,我知道父亲只是想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什么叫作责任。”

宋彪从小喜欢拆装一些钟表和小器械,暑假去爸爸工厂帮忙时,他特别佩服那些技术工人,能利用手中工具“变”出一个个漂亮的零件、组成一台台灵活的机器。他决定选择上技校。“人生有很多选择,按照自己的兴趣一直走下去,总能找到靠谱的路。”

得知儿子选择技校,宋彪的父母犹豫之后最终决定支持。“爸爸期望我有责任、有担当,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站在升学的岔路口,宋彪来到了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就读于机械工程系五年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第一学期,宋彪成绩并不算好,从文化课学习转变到技能学习,他一下子还不适应。于是,每天课后的下午4点到6点半,他都会向专业老师请教问题,弥补知识空白;老师下班了,他就把车间钥匙借过来,找机会反复操练。每当做出一个新零件,宋彪都感觉新奇、兴奋,充满成就感。“当时我的信念很坚定,拿不好笔杆子,就拿好工具。”

19岁时练出“老师傅”一般的手感:

光凭手摸就能准确判断垫片厚度

在学校,宋彪并不算最出色的学生,但刻苦与勤学却是独一份的。“宋彪参加的机械装调项目,要十八般武艺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焊接、车削加工、铣削加工……每一项都要精通,装配调试可以说是对‘全技能’的培养。” 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教师杭明峰介绍,从技能素质而言,也许宋彪不是最出色的,但他无疑是最能吃苦的那一个,这也是他获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参加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江苏省选拔赛时,正值暑假,宋彪经常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在车间里苦练,脖子被电弧灼伤了,我叫他回家休息一个星期再来,但是他就擦了点药,硬是带伤坚持训练了1个月。”

“在一年多的备赛时间里,教练布置的每天训练任务都是8~10小时,但是我每天都给自己多加两个小时的训练量,由于回宿舍太晚,连宿管阿姨都认识我了。”那时候的宋彪只有19岁,但却硬生生练出了“老师傅”的手感, “比如用锉刀加工零件,需要做出一个平整的圆弧,非常考验手的平衡度,我差不多练习了一个学期。再比如练习手枪钻钻孔,一共十几个尺寸,为了保证精度,每个尺寸我每天都要练习三四十个,每周练习两三天。”

如今,随便哪个尺寸的钻孔,宋彪都可以一遍成功,这个水平,一般的技工很难达到。后来在选择垫片时已不需要量具,他光凭手摸就能准确判断厚度。

苦练之外,宋彪还有超乎常人的细心。记者注意到,宋彪的操作台上,各种工具的摆放总是井井有条。“这是我和其他选手‘偷师’学来的。”宋彪告诉记者,在一次技能比武中,自己注意到,另一位参赛选手在时间效率上比自己占有优势。“后来我发现,他的所有工具都摆放得特别整齐,每用完一件,都会摆回原处。”通过总结,宋彪得出结论,整齐有序的工具摆放,对于操作中效率提升有着很大帮助,于是,他在自己的工具台上也挨个框出了工具的轮廓,每一项操作结束后,都会强迫自己将工具摆回原位。

带着过人的毅力和“处女座”一般的细致,宋彪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在国家集训队胜出,成为代表国家出战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机械装调项目的唯一正式选手。

毕业留校,他选择成为一名老师:

“我想带领更多的青年人走技能成才之路”

“在阿布扎比的决赛分4天进行,选手需要在20个小时的比赛时间里制作并调试一台脚踏式净水器。前3天,我完成得很顺利,但第4天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挑战——裁判走过来说,前一天的计时出了问题,中国选手少计了半小时。我暗暗告诉自己,要静下心重新计划,保证完成进度,虽然比别的选手晚半小时开始,但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熟练的装配技能,还是率先完成了比赛。”惊心动魄的过程,被宋彪概括得简洁利落,“比赛中,我用4天的时间做出一台净水器,净化出来的水看起来很干净,当时我尝了尝,觉得水真甜。”

成为世界冠军后,宋彪被江苏省政府授予各种荣誉,记个人一等功,认定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晋升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并被授予“江苏大工匠”称号。荣誉袭来,很多人觉得实至名归,他却格外谦逊冷静:“这说明,技能成才这条路,我选对了!接下来,我要踏实走下去,用自己的努力阐述工匠精神、践行技能之梦!”

许多企业向宋彪抛出橄榄枝,但宋彪坚持留校任教,成为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最年轻的教师。“我觉得对于国家来说,长期来看,是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技术性人才,所以我想以教师的身份去培养更多的技能人才,以技能报国,去带领更多的青年人走技能成才之路。”

拥有丰富比赛经验的宋彪,总是毫无保留地把参赛经验融入到常规教学中,帮助学生少走弯路。学生们都说,宋彪更像一个邻家大哥哥,24小时手机开机。学生张维钰凭借着过硬的专业技能,成为了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机械装调项目的一名选手。比赛前几天,因为紧张,曾出现心不在焉的状态,一步三错。“我非常理解他的状态,我也是从比赛过来的,选手不可能每天都像打鸡血一样。”为了帮助张维钰调整比赛状态,宋彪特地搬到了张维钰的宿舍,和他一起住。

在宋彪和教练组的帮助下,张维钰很快从备赛的紧张中走出来,恢复了正常的训练状态。2019年8月,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张维钰最终荣获工业机械装调项目铜牌。

不论是什么身份,“工匠精神”总是贯穿始终。宋彪坚持,要让工匠精神渗入每件产品、每道工序,“差不多就行”的心态要不得。“每个零件做到75%的合格率已然不错,但这还远远不够。唯有提升到95%至100%,才能使一个零件在部件的组装中更好使用,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在他看来,“工匠精神”不仅要求刻苦钻研,一丝不苟,更是需要做好日常每一件小事,并且坚守到最后。

【快问快答】

Y=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S=宋彪

Y:和多年前的自己相比,觉得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S:除了技能上的提升,还有交流表述上的进步。我之前很内向的,现在身边的人都说我发言的时候很自然很开朗。

Y:你几乎和学生们同龄,会担心自己做老师没威严吗?

S:最开始做老师的时候,学生们和我的年龄的确相仿。年轻人交流起来会更方便嘛。

Y:万一有学生觉得工业机械装调枯燥乏味,做老师的该怎么办?

S:我们想了很多乐趣性的课题,就像比如制作七巧板这样的游戏,还有一些有意思的小玩意儿的制作,慢慢地引导学生就会好很多。

Y:现在正值招生季,很多学弟学妹即将面临人生选择,你会怎样开导他们?

S:走学历路线和技能路线是完全不冲突的,找到自己喜欢的适合的路才最重要。

文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实习生 李佳妮

视频剪辑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唐嘉钰 实习生 刘潜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面对面系列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