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奖得主张楚携新书《略知她一二》来宁,与鲁敏何平畅谈文学的过往与未来
2021-06-20 20:10:16

“文学,对我来讲更像是一种救赎,冗长的生活很少有什么一成不变的,中规中矩的。在写作里面也可以有虚构、想象,也可以以一种比较稳妥的方式跟你不太喜欢的世界达成某种意义上的和解,对我来讲写作可能就是这样的一种意义”。6月20日,鲁迅文学奖得主,天津市作协副主席张楚携新书《略知她一二》来到南京西善桥初见书房,与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敏,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平同现场的文学爱好者一起分享读书经验和文学观点,畅谈文学过往与未来。

“写作就是你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感受”

作为文坛“河北四侠”之一,张楚的小说多以冀东平原上普通小镇为布景,展现普通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焦虑。张楚2014 年凭借作品《良宵》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2017年荣获第二届中华文学基金会茅盾文学新人奖;2018年获得华语青年作家奖 。张楚的作品多描写底层生活,语言精致、细微、优雅,带有一种先锋特质。他善于呈现乡村和城市生活的碰撞,其悲悯情怀使他的写作具有了别样的深度。新书《略知她一二》是张楚首个自选短篇小说集,收录了《草莓冰山》《野象小姐》《略知她一二》等十个短篇小说,还原了他二十多年来的创作轨迹。

张楚表示:“未来的路漫长而遥远,我们作为个体写作者,除了面对自我、解剖自我、更要面对芸芸众生。能走多远,不是一时的掌声和荣耀所决定的。除了要有一颗骄傲的心,更要有一颗宽广明亮的心。”在谈到文学创作时,张楚表示希望在自己的小说里面能够清楚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一些看法,“当然在写作过程当中,可能是没有这种,跟这个社会,跟世界对话的意识的,但是你可能在写作过程当中不知不觉地就把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融入了小说的细节,小说的人物,小说人物的对话里面,包括哪怕是一些丰富方面的描写,都有你对这个世界的态度跟感受”。

鲁敏坦言特别喜欢听张楚谈一些作品的由来,提到张楚早期作品《曲别针》,鲁敏回忆说这个作品当时看得比较早,但是给人影响往往比较大,“《曲别针》就是说的回形针,这么多年拿到回形针,我就会想到那个回形针,我以前不玩这个,但是这个小说里面给这个人物赋予了特别强烈的细节,烦恼或者无聊、慌张或者绝望会玩上曲别针,就有蛊惑力的催眠一样的”。

何平也表示张楚的作品非常有自己的特点,“他能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间发现奇迹,我们日常生活中间的一些人,经过作家的语言和小说的结构与表达,就被照亮了,这样的人本来是在黑暗中被淹没的,但是经过作家的眼睛和他的内心转换,就被照亮了”。

分享会现场一直掌声和笑声不断,气氛非常活跃,让人惊喜的是,原江苏省舞蹈协会主席黄素嘉、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国先也来到现场,作为老一辈的文学爱好者,他们希望“与文学大师面对面”的活动能一直办下去,因为“文学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场的很多文学爱好者也纷纷感慨:“以前说起文学,仿佛是飘在天上的,今天来到现场,与文学大家们零距离面对面,听着他们的写作灵感和成才故事,感觉文学就在我们身边,是触手可及的,是睁眼就能看到的。”“想写好文章,一定要认真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学会观察,这才是最好的写作素材。”

以“文学大师面对面”为起点,点燃文学星星之火

与以往不同的是,该文学讲坛向每位参会者收取10元入场费。西善桥街道影视文旅中心负责人郑磊告诉记者,此举是为了过滤掉单纯“凑热闹”的人。“门槛设置或许会拦截掉一部分人,但留下来的一定是真正的文学爱好者。正是这部分的文学爱好者,能够点燃文学传播的星星之火,为南京的文学普及与传播发挥作用。”郑磊说。

“像有的人一辈子心心念念想要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真正的文学爱好者在读过一部文学作品后,会迫不及待与创作者进行对话,去感知作品背后作者的思考与精神历练,这种深度的精神交流与灵魂碰撞,让文化更有了一定传播力。”郑磊表示,南京于2019年被评为“世界文学之都”,西善桥街道也将本期讲坛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契机,为世界文学之都的建设添砖加瓦。

西善桥街道积极布局文旅产业,已经建成了“9424电影工园”、姚南明墓石刻公园、白家山名人铭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书法碑刻文化墙等文化景点。正在规划建设当中的还有黄村文化创意产业园、草博馆等一批文化展馆。郑磊表示,“我相信,全国各地的文学爱好者,也会像追星一样来到南京,来到西善桥,去跟文学大家见面与交流,浏览下文化景点,这种追随更有时代价值。”

郑磊向记者介绍说,“在世界文学之都与文学大家面对面”系列讲坛后期将每月开展,每期会邀请一位有影响力的“文学大家”到现场与文学爱好者进行面对面交流,深挖作品背后的故事,坦诚创作的心路历程,带给现场观众沉浸式文化体验,为南京文学之都添砖加瓦。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校对 王菲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