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劳动力区域分布有何新变化?来看这份分析报告
2021-06-19 20:39:19

劳动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素。区域内劳动力人口的分布和变化,能够反映出区域内的经济产业活动及其变化情况。

江苏是我国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也是国内吸聚劳动力的强磁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11月1日零时江苏15-59岁人口为5335.07万,占全国同年龄段人口的6%,居全国各省市区第四位。江苏拥有13个设区市,总计下辖96个区县(包括县级市)。

了解省内劳动力人口的地理分布及其变化情况,有助于掌握各地的经济产业活动及其变化情况,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借助清华DaaS数据超市2018年3月底和2021年3月底的两个截面常住人口大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江苏劳动力人口规模大、比例高,呈新发展阶段特点

2018年3月底(简称“期初”)和2021年3月底(简称“期末”),江苏省拥有劳动力人口规模分别为5816万和5952万,占同期长三角地区劳动力规模的比重分别为36.05%和36.02%,占同期全国劳动力规模的比重分别为6.06%和6.01%。

期初和期末,江苏省常住人口中,劳动力人口比例分别为72.28%和73.21%,分别高于同期长三角水平(72.03%和72.87%)和全国水平(69.02%和70.45%),说明江苏省人口相对全国而言,具有更多的产业属性。

期末较期初,江苏省劳动力规模增幅为2.34%,分别低于长三角同期的2.41%和全国同期的3.11%;人口中劳动力人口比例变动为0.93个百分点,高于长三角的0.84个百分点,但是低于全国的1.43个百分点;同时江苏省劳动力占长三角和全国的比重分别下滑0.03个百分点和0.05个百分点。说明尽管江苏省劳动力保持增长态势,但相对长三角和全国有放缓迹象,在新发展阶段这可能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减少对劳动力数量增长的依赖,更多依靠劳动投入质量的提升。

苏南地区劳动力人口集聚,产业转型升级致使产业属性有所减弱

期初和期末,苏南地区(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和镇江五市)的劳动力规模分别为2605万和2643万,分别占江苏同期劳动力总规模的44.78%和44.41%;劳动力在人口中比重分别为77.59%和77.31%,显著高出江苏省整体同期水平(72.28%和73.21%),也远高于苏中地区(70.22%和71.82%)和苏北地区(67.55%和69.36%),与苏南地区在全省的产业地位相应。

期末较期初,苏南地区劳动力人口增幅为1.48%,低于苏中(2.70%)和苏北(3.19%),也低于江苏平均水平(2.34%),是省内增幅最低的地区。与此相应,劳动力人口占江苏的比重下滑0.38个百分点,劳动力在人口中的比重下滑0.27个百分点。这说明苏南地区劳动力数量增长态势相对放缓,人口的产业属性有所减弱。这与新发展阶段,苏南地区谋求更多依靠创新发展、提高技术含量、减少劳动等资源投入的产业转型升级,可能有紧密关联。

苏中地区劳动力人口呈增长态势,产业属性有所加强

期初和期末,苏中地区(扬州、泰州和南通)的劳动力规模分别为1158万和1189万,分别占江苏同期劳动力总规模的19.91%和19.98%;劳动力在人口中比重分别为70.22%和71.83%,低于同期江苏省整体水平(72.28%和73.21%),但高于苏北地区(67.55%和69.36%),人口的产业属性居中。

期末较期初,苏中地区劳动力人口增幅为2.70%,高于苏南(1.48%)和全省平均水平(2.34%),但低于苏北水平(3.19%);同时劳动力人口规模占江苏的比重上升0.07个百分点,劳动力占人口的比重上升1.61个百分点,说明苏中地区劳动力人口呈相对增长态势,人口的产业属性有所增强。这与十多年来苏南产业持续向苏中苏北转移的进程是相符的。

苏北地区近三年劳动力回流态势强劲,产业短板亟需补齐

期初和期末,苏北地区(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和宿迁)拥有的劳动力人口规模分别为2054万和2120万,占江苏省的比重分别为35.32%和35.61%;人口中劳动力人口比例分别为67.55%和69.36%,与同期江苏省平均水平(72.28%和73.21%)差距较大,低于苏中(70.22%和71.83%),远低于苏南(77.59%和77.31%)。这说明苏北地区产业发展程度是省内的洼地,产业吸聚劳动力能力处于较低水平。

期末较期初,苏北地区劳动力规模增幅为3.19%,高于江苏平均水平(2.34%),是江苏南中北三地中最高的;同时劳动力人口占江苏的比重提高0.29个百分点,劳动力占人口比重提高1.81个百分点。说明苏北地区劳动力吸聚能力相对全省正在加强,产业处于积极扩张的态势。

苏州在苏南地区是一个另类。期初到期末,劳动力人口从845万增长到866万,增幅为2.47%,远高于苏南地区的平均水平(1.48%),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4%),呈现出相对扩张的态势。这可能说明,苏州近年来迅猛发展的创新经济和新兴产业,所吸引的劳动力人口,大大超过传统产业外迁所流失的劳动力。

泰州则是苏中地区的另类。期初到期末,劳动力人口从337万增长到343万,增幅为1.93%,低于苏中平均水平(2.70%),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34%)。在苏中地区劳动力人口相对全省扩张的局面下,泰州呈现出相对全省萎缩的另类情况,具体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苏南区县劳动力规模增幅小于苏中、苏北区县

劳动力人口比例方面,期初苏南区县、苏中区县和苏北区县的劳动力人口比例均值分别为77.37%、70.62%和68.06%;非参数检验表明,期初苏南区县分别与苏中区县、苏北区县有统计学差异,但是苏中区县与苏北区县之间则无统计学差异。期末苏南区县、苏中区县、苏北区县的劳动力人口比例均值分别为77.17%、72.20%、69.80%;非参数检验表明,苏南区县与苏中、苏北区县存在统计学差异,但苏中区县和苏北区县无统计学差异。

劳动力人口增幅方面,苏南区县、苏中区县和苏北区县的均值分别为1.47%、2.71%和3.18%。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三组区县有统计学差异。事后两两比较发现,苏南区县与苏中区县、苏北区县都有统计学差异,但苏中区县和苏北区县间无统计学差异。

苏南区县在劳动力人口比例上显著高于苏中、苏北区县,同时在劳动力人口增幅上则显著低于苏中、苏北区县,说明当前苏南区县的产业发展水平仍然显著高于苏中、苏北区县,但是苏中、苏北区县的产业扩张势头,则显著超过苏南区县。

中心城区区县劳动力人口比例高,非中心城区区县劳动力人口增幅更大

全省96个区县,按照是否为地级行政区的中心城区分为41个中心城区区县和55个非中心城区区县。

劳动力人口比例方面,41个中心城区期初和期末的均值分别为75.71%和75.90%,显著高于55个非中心城区区县的同期均值(70.01%和71.44%)。

劳动力人口增幅方面, 41个中心城区区县的劳动力增幅均值为1.42%,与55个非中心城区区县的均值3.08%有统计学差异。

这种情况复刻了苏南与苏中、苏北之间的关系,说明各地级行政区的中心城区区县产业发展水平更高、起到当地的经济中心的作用,同时也说明非中心城区区县的扩张态势更好,区域发展趋于均衡。

省内区县存在走向均衡的微弱趋势

各区县期初劳动力人口数量和期末劳动力人口数量高度正相关,数量排名变化几乎都不超过3个位次(仅有两个区县分别变化4个位次和7个位次),秩相关系数为0.998。说明期间区县层面劳动力人口的分布格局没有大的变化。

各区县期间劳动力人口增幅与期初劳动力人口比例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显著负相关,但与期初劳动力人口数量之间,仅存在微弱的且不具统计学意义的负相关。说明劳动力人口的期间变化与期初绝对规模没有关系,但是与期初的相对人口比例呈反向关系,即产业基础更差的区县,产业扩张态势更强。

省内96个区县以劳动力人口规模为变量计算的基尼系数,期初为0.2271,期末则为0.2267,略有下降,说明区县层面的劳动力人口分布稍微更加均衡。

省内各区县劳动力相关指标的情况

1. 规模排序。在江苏96个区县中,劳动力人口规模排在前十位的区县,期初依次是:苏州昆山市、无锡江阴市、苏州常熟市、常州武进区、徐州铜山区、南通通州区、宿迁沭阳县、苏州吴江区、苏州张家港市、南京江宁区;期末依次是:苏州昆山市、无锡江阴市、苏州常熟市、徐州铜山区、常州武进区、宿迁沭阳县、南通通州区、苏州吴江区、苏州张家港市、南京江宁区。

期末对比期初,前十名成员没有变化,主要的变化是:期初第4、5名的常州武进区、徐州铜山区,期末排名互换;期初第6、7名的南通通州区和宿迁沭阳县,期末排名互换。值得注意的是,两期前十名单中苏州都占据4席,而南京仅有江宁区刚刚进入前10名。

劳动力人口规模排在后十位的区县,期初依次是:盐城响水县、徐州泉山区、镇江扬中市、扬州广陵区、镇江丹徒区、淮安金湖县、镇江润州区、徐州云龙区、泰州高港区、连云港连云区;期末后十位区县名单及其排序几乎没有变化,仅徐州鼓楼区(期初倒数第11名)取代盐城响水县成为期末倒数第10名。

区县劳动力人口规模排序情况,反映了各区县的产业规模,前十名的都是省内产业规模最大的区县,排在后十名的都是省内产业规模最小的区县。

2. 比例排序。人口中劳动力人口比例排在江苏前十位的区县,期初依次是:苏州昆山市、无锡新吴区、苏州吴中区、南京建邺区、无锡锡山区、无锡滨湖区、南京雨花台区、常州武进区、无锡惠山区、苏州工业园区;期末依次是:苏州昆山市、南京雨花台区、无锡新吴区、无锡惠山区、南京建邺区、苏州工业园区、无锡锡山区、苏州太仓市、无锡滨湖区、苏州吴中区。

期末较期初的重要变化是:苏州太仓市取代常州武进区,进入前十名(从期初的第14名升至期末的第8名);南京雨花台区和无锡惠山区排名均上升5个名次,分别从期初的第7名和第9名,上升至期末的第2名和第4名;苏州吴中区排名下降7个名次,从期初的第3名降至期末的第10名。值得注意的是,期初和期末前十区县全部是苏南地区的区县,期初无锡4席、苏州3席、南京2席、常州1席,期末苏州4席、无锡4席、南京2席,这些都是省内产业最发达的区县。

劳动力人口比例排在96个区县后十位的区县,期初依次是:徐州睢宁县、盐城滨海县、徐州邳州市、盐城射阳县、徐州新沂市、南通如东县、连云港灌云县、淮安涟水县、盐城响水县、连云港灌南县;期末依次是:连云港东海县、徐州新沂市、盐城射阳县、盐城滨海县、徐州邳州市、连云港灌云县、南通如东县、盐城响水县、淮安涟水县、连云港灌南县。

期末较期初的重要变化是:期末连云港东海县取代了徐州睢宁县,成为倒数第10名,排序下降9个名次;徐州新沂市排名上升3个名次,从期初的倒数第6名,升至期末的倒数第9名。值得注意的是,劳动力比例后十位区县,期初期末都是苏北地区占9席,苏中地区占1席,可以反映出苏北地区的确是省内产业发展的洼地。

3. 增幅排序。劳动力人口规模期末较期初的增幅,排在江苏前十位的区县依次是:盐城响水县、连云港灌南县、宿迁泗洪县、淮安涟水县、南通海安市、淮安盱眙县、连云港灌云县、徐州丰县、扬州宝应县、徐州睢宁县。前十位中有8个区县属于苏北地区,2个区县属于苏中地区;第1名的盐城响水县的增幅是6.30%,第10名的徐州睢宁县增幅也达到了5.29%,远高于江苏、长三角地区和全国的增幅水平(2.34%、2.42%和3.11%),说明这些区县的产业和劳动力规模,呈现明显的相对扩张态势。

劳动力规模增幅排在江苏后十位的区县依次是:徐州泉山区、南京浦口区、常州钟楼区、常州天宁区、泰州海陵区、无锡梁溪区、无锡新吴区、常州武进区、无锡锡山区、无锡滨湖区。值得注意的是,后十位区县有4个隶属无锡,3个隶属常州,而南京浦口区也位列倒数第9名。而同期苏州下辖区县则增幅较好,这些产业基础较好的部分区县,出现劳动力增幅相对全省落后的情况,是因为产业升级、劳动密集度下降所致,还是其他原因,值得研究。

(作者单位分别为:江苏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撰稿 翁章好 马筱倩

来源 新华日报《智库》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