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物联网,特长文史哲”, 南信大这位毕业生最爱追“红星”
2021-06-19 09:17:54

近日,电视剧《觉醒年代》“押中”高考作文题出圈,不少大学生也是这部剧的拥趸。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物联网专业的大四毕业生纪兆辉也是其中一员,他一边“追剧”学“四史”,一边斩获了江苏省第十二届大学生知识竞赛(理工科组)总决赛的特等奖,是个文理俱佳的“全能”少年。

“裸考”上阵拿大奖,最爱上“马原”课

2021年全省共有88所高校的72851名理工科学生参加江苏省第十二届大学生知识竞赛(理工科组),最终10名选手入围决赛,可谓万里挑一。竞赛知识范围广阔,涵盖了哲学、文学(含语言文字)、历史、法律、经济、艺术、国情、地理等。纪兆辉一路过关斩将入围决赛,最终摘得桂冠。

纪兆辉赛前没有做任何特殊的准备,几乎是“裸考”上阵。身为一个理工科学生,他却从小对人文社会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文学、历史和哲学。“我父母的文化程度都不高,但是他们对我的教育非常重视。”纪兆辉说,父母给他买了许多“闲书”,并鼓励他到书上去寻找答案,所以他很小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由于读书多,文学典故知道的多,遣词造句也比一般同学更显老到,所以语文成绩一直很好。

到了中学,纪兆辉开始接触到《中国革命史》等历史书籍,“刚翻开几页,我就对其中波澜壮阔的历史深深入迷,一连阅读了好几遍。”而这些鲜活的历史故事和伟人的非凡经历又引发他对人生的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那里去?为此,他开始涉猎哲学书籍。“许多哲学家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回答,然而对我来说这些理论都过于抽象和脱离实际,难以解答我对这个世界的疑惑,也无法用来指导我对具体事物的分析和判断。”纪兆辉说。

直到大学,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思政课开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他才觉得对世界的认识豁然开朗。纪兆辉不觉得思政课枯燥,“我们老师讲的思政课真的很好,有趣更实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唯物主义的立场检视社会的发展,许多观点让他醍醐灌顶,对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个人之于社会的价值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从此时起,我开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个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人生不应该贪图享乐,浑浑噩噩地度过,而应该努力地学习、积极地实践,发挥人生的最大价值,推动社会的进步,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未来。”纪兆辉说。

爱追红色“爱豆”,传承光和热

除了爱读书,纪兆辉还喜欢看纪录片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这不仅拓宽了我的人文历史知识面,而且剧中的红色‘爱豆’更是给了我许多精神上的启发和激励”。

读小学的时候,《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成为纪兆辉了解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第一扇窗。让他感触最深的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毛泽东、蔡和森这样的优秀青年早早地就有了求知探索的自觉和拯救国家的责任感。他至今都记得剧中青年毛泽东的一句话:“从不气馁,永远饱含希望,相信自己、相信未来的胸襟才是最可贵的。”如今他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常常想到这句话,时刻用它来激励自己。

而前阵子热播的《觉醒年代》讲述了革命先辈为中国寻找出路所做的种种探索和思想交锋,以及思想文化界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让他深受启发。“其中有一幕让我感到激情澎湃:陈独秀、李大钊与众青年学子们登上长城,在长城之巅大声朗诵,谈经论典,他们为青年学子指明方向,将理想与家国情怀相结合,那么热烈、那么赤诚”,纪兆辉说,即使穿越百年,也能引起这一代青年人的共鸣,唯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结合起来,才是历史的选择, “我们这一代的青年要将前辈们的担当精神传承下去,将那份光和热传递下去。”

在“四史”中汲取养分,学习思考终身受益

目前,纪兆辉已经考取了本校的研究生。在纪兆辉的老师和同学看来,他风度翩翩,行事稳重且低调。“他成绩很好,做事逻辑清晰、有条不紊,但平时并不爱冒尖,是个不急不躁、谦逊有礼的学生”,他的辅导员杨悦老师说。直到他闯入决赛,大家才知道平日不显山露水的他原来这么博闻强识、文史知识丰厚。纪兆辉人缘很好,进入决赛后,同学们纷纷自发报名,组织了一支啦啦队为他现场助威。

作为一名工科生,纪兆辉的爱好也有点“特别”,喜欢养花、钓鱼、泡茶、篆刻,“我可以边做这些事边思考,细细钻研很有意思。”他生活中也高度自律,很少打游戏,平时每天读一小时、周末读半天的“闲书”。即使在考研成功上岸后,也是早睡早起,每天上午学习专业知识,下午做实验、看书,安排得妥妥当当。

“读书特别是读‘四史’让我汲取了许多养分,也学会更加冷静、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它对我的帮助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辩证思考的能力,恰恰是我在信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纪兆辉说,在读《毛泽东选集》的过程中,他经常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特别是第一卷文笔直白,通俗易懂,无论多复杂的问题,都能用几句话让人明明白白,“其中实践论和矛盾论是书中最精彩的部分。”纪兆辉在大学期间的的各学科学习、毕业设计以及社会实践当中都有意无意地学习并践行《毛泽东选集》中的研究原则、研究方法以及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这让我在学业上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方式,终身受益。”

通讯员  林雯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