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报道,德国《经济周刊》5月30日发文《从战略上我们可以从中国学到什么》,文中称“中国人是在竞争中运筹帷幄的大师”,还说“历史上三位最伟大的战略思想家:孙子、檀道济、戚继光都来自中国”。
檀道济画像
檀道济,南京人应该很熟悉,他是东晋、刘宋时期的军事家。
据史料记载,檀道济是山东人,但他出生在京口(今镇江),自幼父母双亡。他的祖辈应是因战乱而从北方南逃过来的流民。
东晋时期,北府京口、西府历阳(今安徽和县)、南州姑孰(今安徽当涂),三地拱卫都城建康(今南京)。檀道济是在京口出生的,长大后也随两位兄长做了北府兵。
公元403年,桓温最小的儿子桓玄篡位称帝,建立桓楚,改封晋安帝为平固王。第二年,曾任北府兵参军的刘裕起兵讨伐桓玄。
刘裕是刘邦的弟弟、楚王刘交的后代。同檀家一样,刘家早年也因战乱南下,也住在镇江,所以刘裕长大后,也做的是北府兵。刘裕作战勇猛,404年的时候,已能独当一面,官至彭城内史。
404年,刘裕暗中召集遭桓玄剿杀的北府兵余部,在京口起兵,直杀入建康城。檀道济这时随刘裕进入建康。此后,北府军成为刘裕的军事支柱,檀道济等北府出身的将士也备受重用。
416年,刘裕北伐,他令檀道济为先锋,攻打后秦,檀道济走的路线,是从颖水上溯到许昌,再到洛阳,这条路线水陆并进,是东汉末年曹操军队南下北上的经典路线。
后秦闻讯后,将领赵玄力主将兵力部署在洛阳东北,而与其有矛盾的司马姚禹则极力反对。檀道济得知敌方将领不和,乘机率众长驱直入,攻下洛阳,后秦守将束手待毙,士兵被俘者达4000余人。
有东晋将领提出,杀死战俘以壮军威。但檀道济拒绝了,他说:我们是来讨伐不义的昏君来了,吊民伐罪正在今日,为什么要滥杀呢?便将战俘全都释放了。后秦兵士很感动,远在湖北宜昌、武汉一带的后秦百姓,也都纷纷归顺。
这次征战,几乎是兵不血刃,便收复了大片旧河山。
420年,刘裕代晋称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刘宋。430年,刘宋再次北伐,檀道济奉命率众北上。但这一次,檀道济遭遇了滑铁卢。在历城(今济南),他遭到叔孙建的截击,叔孙建还派出一股奇兵绕到宋军之后焚烧粮草。在坚守了数月之后,檀道济被迫回兵南下。此时,魏军从降卒口中得知宋军粮草不济,打算立即追赶。但檀道济巧施妙计,让士兵在沙土上薄铺了一层粮食,让士兵领粮的时候,高声唱着筹码数,做出粮草充足的假象。此外,檀道济还让士兵全穿上盔甲,唯有自己一身常服。魏军见了,害怕檀道济故意设伏袭击,只好让宋军从容离去。
《南齐书》“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说的就是此事。但这里的“三十六策”应是虚数,只是后世好事者凑足“三十六计”,成一实数,并将“三十六计”安在檀道济的头上。
虽然三十六计并非出自他手,但德国媒体也并没有说错,檀道济的确是一位战略家。在为刘宋几十年征战中,檀道济充分表现出了他的战争艺术。即便是在敌国,他也是威名显赫,魏人还照着他的相貌“图之以禳鬼”,他成了辟邪驱鬼的守护神了。
檀道济功高震主。因担心他成为下一个司马懿,宋文帝担心死后无人能镇住他,便将他杀了。檀道济被捕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顷刻间饮下一斛酒,脱帻投地,怒云:乃坏汝万里长城!这也是成语“自毁长城”的来历。
檀道济被冤杀的当天,建康地震,地上生出许多白毛,时有民谣流传: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白浮鸠,古代舞曲,三国时吴人以此发泄对吴后主孙皓残暴统治的不满。
听说檀道济死了,北魏人喜形于色:“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晋人再没有谁让我们忌惮的了。
15年后,北魏军队长驱直入,铁骑一度踏至长江北岸的瓜步,宋文帝登城北望,面有忧色:如果檀道济还在,怎么会到这个地步!
檀道济还有一事可记:公元404年,陶渊明曾为刘裕参军,而此时檀道济正在刘裕军中。两人是旧相识。424年,檀道济担任江州刺史,听说陶渊明隐居家中,生病了,便提了些酒菜过访,见陶家“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但劝陶渊明不要归隐,但陶渊明还是拒绝了。
江州境内有檀道济故垒。唐时,刘禹锡路过,有诗云: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
秣陵多士女,犹唱白浮鸠。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