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下午,在古色古香,风光旖旎的荡口古镇,无锡市锡山区召开了“转型发展锡山行”座谈会,围绕锡山转型升级发展和重大项目突破年活动,邀请无锡市一汽锡柴等行业龙头企业家和上市公司协会等行业协会负责人,共聚锡山、共叙友情、共谋发展。由一汽锡柴钱恒荣厂长担任总召集人,选定荡口古镇为永久会址举办活动。据悉,根据活动安排,4月份在荡口古镇举办“转型发展锡山行”活动,组建助推锡山转型升级专家咨询小组;下半年举办百家企业进锡山和相关项目对接、洽谈、签约活动。围绕企业人才招引,筹划锡山企业人才交流活动中心,打造长三角企业人才谷。
锡山区是由“华夏第一县”——江苏省无锡县分设而来,地处长三角和上海都市圈黄金腹地,总面积39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8.65万,常住人口90万,锡山是一座充满机遇的潜力之城。刚刚过去的“十三五”,GDP连续迈上700亿元、800亿元、900亿元台阶,到2020年末达到975.38亿元。
锡山区委书记周文栋说,站在新起点,锡山区紧扣无锡市委市政府要求,立足当前实际,明确了锡山在“十四五”期间转型发展的思路和目标。在发展思路上,按照“做全市重要增长极、当改革创新先行军”的总要求,围绕打造“无锡靓丽东大门、品质活力新锡山”的总目标,加快把锡山建设成为“产业高端、创新活跃”的产业升级引领区、“产城互动、城乡统筹”的产城融合示范区、“环境优美、底蕴深厚”的生态人文宜居区。
打造“产业集群”高地
紧抓转型升级关键
去年10月,锡山区召开了全区产业转型升级动员大会,全面吹响产业转型升级的冲锋号,提出构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新材料、人工智能四大新兴产业和电动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高端纺织服装四大优势产业的“四新四强”产业集群,到“十四五”末,力争全区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产出规模超2500亿元,其中超1000亿产业集群1个、超500亿产业集群1个、超300亿产业集群2个。目前,全区851家规上企业中,“四新四强”入库企业723家,去掉10家重复交叉企业后,入库企业占规上企业总数比重为83.8%;全区规上企业营业收入1770亿元,“四新四强”入库企业营收1583.4亿元、占比为89.4%;全区规上企业税收59.4亿元,“四新四强”入库企业税收52亿元、占比为87.5%;全区规上企业利润97亿元,“四新四强”入库企业利润91.2亿元、占比为94%。抓好特色专业园区建设,坚持一个产业、一份规划、一个园区、一支队伍、一套政策、一只基金“六个一”协同发力,把特色专业园区打造成为“全区工业经济的核心区、经济发展的主阵地”。目前,全区规划了集成电路装备产业园、医疗器械产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等16个特色专业园区。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新材料、人工智能、电动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产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引育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大力招引产业链核心环节配套企业,补齐缺项环节、做强关键环节、提升低端环节,打造链条完整、层次高端的产业图谱。鼓励传统产业技改,对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给予分档补助,促进传统产业实现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化控制;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加大政策扶持和资源倾斜力度,对上市后备企业分阶段做好专业化服务,打造“培养一批、储备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挂牌一批”的上市梯队,确保“十四五”末累计上市企业达到26家。
提升“创新活跃”温度
点燃转型升级引擎
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第一引擎”,坚持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深度融合,构建“一廊两区、双核多点”科创产业发展格局。“一廊”指锡沪路科技创新走廊,全面优化锡沪路沿线城市设计、布局创新载体,推动城市形象焕然一新。锡沪路城市化改造项目已于周二正式启动。“两区”指国家级经开区和商务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共同构成全区科技创新主阵地。“双核”指高铁TBD和宛山湖科技城,积极推进映月湖科技园、环湖核心区高端科创载体等重点项目;已启动的大成路快速化改造,将成为“双核”之间相互联动重要通道。全区其他板块也将依托自身优势建设“多点”科创园区和载体。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关键是人才。在培育科创企业方面,坚持“移大树”和“育小苗”相结合,招引尚处在成长阶段、拥有核心团队和发展前景的优质企业;实施高企总量3年倍增计划,分层次、阶梯式培育雏鹰企业、瞪羚企业、准独角兽企业,确保今年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550家。设立总规模75亿元的锡山产业投资母基金、总规模5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为科创项目引育提供强大金融支持。在人才工作方面,依托“锡山英才计划”和“归雁计划”,对科创人才在户口迁入、子女入学、就医、住房等方面强化保障,提高人才对锡山的认可度、归属感。
擦亮“营商环境”名片
营造转型升级生态
优秀的营商环境是锡山的“金字招牌”,在2020年度全省营商环境试评价中,锡山评分居全省城区板块第一。今年,锡山区将围绕做优企业服务工作,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制定“1+4”政策体系,明确“十四五”期间累计安排总额不低于25亿元扶持资金。在政策兑现方面,积极打造服务企业“总门户”,提供政策计算器和政策信息智能推送服务,探索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让扶持政策能够“精准落户”。锡山将分类梳理市场经营、不动产登记等关注度高、办理量大的“一件事”,从企业“办成一件事”的角度进行流程优化,加快“一件事一窗办一次办”。计划建立“只说Yes不说No”的无否决权快速服务反应机制,对不属于本单位事项的,不设路障设路标;对不符合申请条件的,不打回票打清单;对法律法规不明确的,不给否决给路径。积极采取柔性监管方式,加强信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跨部门跨层级联合检查工作机制,实现“一次检查、全面体检”,切实为企业“减负”。坚持“有事必到、无事不扰”,做到平时少干扰企业,给企业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在企业有需求时主动靠前服务,完善领导挂钩联系机制、打造线上企业服务平台,实现由“政府端菜”向“企业点菜”转变。对优秀企业和企业家进行表彰,在上个月的召开全区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会上,锡山区向40家企业和10名企业家颁发了奖牌和奖金,感谢他们为全区发展做出的贡献。对规上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二代接班人以及其他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开展系统化培训,推动企业家能力提升。加强优秀企业家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的宣传报道,营造全社会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的氛围。
聚焦“美丽锡山”建设
优化转型升级环境
城无业不兴,业无城不旺,锡山区将始终坚持“人城产”融合发展的理念,推动城市建设和产业转型互促并进。坚持“建一流的城市、发展一流的产业”,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至“十四五”末,让锡山的城市体现汇聚共享、高效智能、低碳韧性、个性魅力,将锡山打造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现代城区、代表无锡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枢纽节点。高质量规划空间蓝图,坚持“轴带引领、一核多心、组团发展”的理念,形成“一核两轴双城三组团”的空间发展格局。一核:以锡东新城商务区为锡山综合服务发展核。两轴:依托锡沪路打造“东西向城市发展主轴”,加快城市向东布局;依托锡东大道、锡通高速,向南融入太湖湾科创带,向北对接长江经济带,形成“南北向城市发展辅轴”。
双城:“两东-云林”老城区融入无锡主城发展,“商务区-宛山湖科技城”新城区协同融合发展。三组团:“东港-锡北”新市镇、羊尖新市镇、鹅湖新市镇,融入新城、联动发展。锡东新城商务区围绕“三中心一枢纽”的定位,打造成为无锡“最生态、最便利、最具活力、最具特色”的城市副中心、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桥头堡”。宛山湖科技城是锡山未来提升发展能级和地位的最重要的支撑,将坚持“科产城人”融合,打造成为长三角科创发展新高地、未来城市新样板。强化交通枢纽功能,坚持“打通大通道、畅通微循环、保障大开发、支撑一体化”,构建“两纵一横”高速公路网、“两环两联十三射”快速路网、“十纵十横”主干道的多层次交通路网体系。建设高能级公共服务设施和显示度高、获得感强的重大功能性项目,规划落地大型文体设施,区政务服务中心确保年内开工。高标准推进被撤并老镇区改造,确保老镇区五年换个样、十年大变样;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建成高品质生活空间。三是加强城市管理。推进精细化管理,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问题,下好绣花功夫、做足精细文章。探索常态长效城市管理机制,发动群众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形成全社会“维护城市美丽”良好风尚。强化智慧管理,建设一个多中心合一的实体大厅,打造一个区级城市运营智能中枢,形成一套市区两级协同机制,建设若干应用场景,初步构建“1+1+1+N”智慧城市总体框架。把车联网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突破口,编制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核心示范区整体建设方案,系统化布局推进一批应用项目,既带动智慧城市建设,又牵引数字经济发展。
加大“民生保障”力度
共享转型升级成果
用心用情办好各类民生实事,实现转型升级成果由全社会共享。推进各项就业政策落地落实,运用多种手段做好稳就业、惠企业各项工作,确保今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启动锡东新城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扩大高质量就业岗位供给;完善特殊群体就业帮扶机制,提升就业保障能力,今年实现城乡就业困难劳动者就业再就业3000人以上;重点扶持自主创业1300人以上,其中引领大学生创业150人以上。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启动天一中学宛山湖分校、锡山第二实小等6所学校新建改扩建工程,天一实验文景校区一期、锡山实小协和南校区等4所学校将在今年建成投用,加强高水平、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各类骨干教师不少于300名。深化健康锡山建设,加快推进锡山人民医院二期、锡山人民医院鹅湖分院建设,建成投用锡北镇卫生院、鹅湖镇卫生院和安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三是提升治理水平。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实现社会治理数据“一中心”汇聚、“一平台”共享实、“集成化”应用,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完成750公里污水主管网“四位一体”排查修复和8个美丽示范河湖项目建设,完善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切实解决好环境突出问题,让群众享受生态红利。
作者 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