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的传统节俗可能不适应当前的社会节奏,已经淡出了我们的生活,或者被新的习俗逐渐取代。不过,在古诗词中,仍然能看到许多古人的生活片段,有些和我们似乎有些遥远,有些却又让我们倍感亲切。提到清明时节,可不止有“雨纷纷”,还有更多的美感和诗意隐藏在字里行间。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是一个活得相当洒脱的诗人,写过许多关于清明的诗篇,这首诗作于在密州任职期间。诗中提到的“新火”,又叫“改火”,指的是换用新的木头,重新生火。古人将不同的木柴区分开来,规定一年之中,不同季节要用不同的木柴生火,以符合节令,避免烟火伤身。而由于寒食节不吃热食,不生火做饭,所以寒食节后一天重新生火,也叫“新火”。唐宋时期,朝廷会在清明当天向百官发放木柴,因此苏轼在朝的时候,可以悠然自得地领取新火;即使在比较偏远的密州上班,也常常带着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点燃新火“试新茶”。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王禹偁《寒食》
同样是清明,同样是改火,出身农民、当时还是个苦读书生的王禹偁就清贫得多了。不过,诗人倒没有一味抱怨,而是淡然地自嘲:我这个清明节,无花无酒,过得像个和尚一样,连新火都是向邻家借的。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王禹偁选择了激励自己,早起苦读。三十岁那年,他终于考中了进士,开始了政治生涯,在历史上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欧阳修《采桑子》
欧阳修可以说是宋代赫赫有名的大诗人了,他既心怀天下,又很会享受生活。这首词写了欧阳修在清明节游览西湖的经历——西湖周边车水马龙,繁华富贵,游人饮酒喧闹,处处春暖花开,一片祥和富庶的景象呈现在我们眼前。清明游春的习俗,至今尚存。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词把“清明节”和“上巳节”混同了起来,其实最初,“上巳节”本是农历三月三日的节日,有祓禊、沐浴、游春等习俗。只不过后来,由于同样是在春暖花开之时,习俗上也有近似之处,两个节日就合二为一了。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黄庭坚《清明》
黄庭坚的这首诗,看似是从清明祭扫这样一个十分常见的习俗讲起,却包含了两个和清明节相关的典故——“人乞祭余骄妾妇”,讲的是《孟子》中“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战国时,一个齐国人常常出门在外,吃得红光满面地回来,对妻妾夸耀:“我有很多富贵的朋友请我吃饭喝酒。”可是却从来没有富贵人来他家中做客,他的妻妾感到怀疑,有一天早起去跟踪他,发现他原来是去了墓地,向别人乞讨剩下的祭品,吃得饱饱地回来。“士甘焚死不公侯”,则是介子推的故事。春秋时,介子推追随晋文公重耳流亡,辅佐他成为国君,却没有受赏,隐居在绵山。重耳想让他出山,便放火威胁。介子推坚守气节,宁可被烧死,也不贪图利禄。可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高尚道德的追求和对无耻小人的鄙弃,在歌咏清明佳节的同时,也颇有弦外之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周碧莹
校对 徐珩
